清晨的青州國際會展中心,早已熱鬨非凡。會議廳外的簽到台旁,來自全市50多個社區的代表陸續到場,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辰星科技工作人員提前分發的文件夾,時不時翻看裡麵的方案手冊和“辰星家園”的改造照片。市住建局的幾位領導也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進會場,坐在了第一排的嘉賓席上,整個會議廳座無虛席,空氣中彌漫著期待的氣息。
按照研討會流程,林辰作為唯一的科技企業代表,第三個上台分享。他穿著一身挺括的深灰色西裝,手裡沒有拿厚重的演講稿,隻拎著一個平板電腦,從容地走上講台。台下的代表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資料,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好奇這位帶來“智慧社區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負責人,會帶來怎樣的分享。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辰沒有一上來就講方案細節,而是點開平板電腦,播放了一段3分鐘的短視頻。視頻裡沒有複雜的技術介紹,隻有“辰星家園”居民的日常場景:張阿姨坐在沙發上,打開“宜居生活”app,手指輕輕點了兩下,就完成了物業費繳納,她笑著對鏡頭說:“以前繳物業費要跑物業辦公室,現在在家就能繳,太方便了”;李叔叔提著菜籃子走到小區門口,對著門禁係統的攝像頭看了一眼,“滴”的一聲,門就開了,他晃了晃空空的口袋,“以前總擔心門禁卡丟了,現在刷臉就行,省心”;物業辦公室裡,工作人員盯著麵前的大屏,屏幕上突然彈出“3號樓2單元管道漏水”的提醒,他立刻拿起對講機,通知維修人員上門,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維修人員就趕到了居民家,開始檢修。
視頻結束後,會議廳裡安靜了幾秒,隨即響起了小聲的議論:“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智慧社區啊”“看著挺實用的,不是花架子”。林辰趁著這股熱度,開口說道:“各位代表,智慧社區不是‘裝一堆機器’,也不是‘講一堆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讓大家的生活‘少點麻煩,多點方便’——讓居民不用再為找車位、繳物業費奔波,讓物業不用再為管理效率低、投訴多頭疼。”
這番話瞬間拉近了與社區代表的距離,台下的議論聲漸漸平息,大家都專注地看著林辰,等著他繼續分享。接著,林辰開始演示方案,他身後的大屏幕切換到方案頁麵,同時,工作人員將之前準備好的“智慧社區沙盤模型”推到了講台旁,還有兩位團隊成員分彆穿上了印有“物業”和“居民”字樣的馬甲,準備進行現場角色扮演。
每講一個功能模塊,林辰都會結合沙盤和角色扮演,讓抽象的功能變得直觀易懂。講到“智能安防”時,扮演居民的工作人員故意彎下腰,做出“翻越”沙盤裡小區圍牆的動作。就在他的手碰到沙盤圍牆的瞬間,沙盤旁的報警器立刻“嘀嘀嘀”響了起來,大屏幕上同步顯示出“西圍牆有人闖入,已通知保安”的字樣,還有實時的監控畫麵截圖。林辰指著屏幕說:“這套智能安防係統能24小時監控小區邊界,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刻觸發報警,同時通知保安到現場處理,比傳統的人工巡邏更高效,也更安全。”台下的代表們紛紛點頭,有的還拿出手機,對著沙盤和大屏幕拍照。
講到“老人關懷”功能時,演示更加觸動人心。扮演居民的工作人員點開手機裡的“宜居生活”app,找到“一鍵呼叫”按鈕,輕輕按下。幾秒鐘後,扮演物業的工作人員的手機和另一部模擬子女手機的設備同時響起,屏幕上顯示“1號樓3單元李大爺發起緊急呼叫”。“如果老人在家不小心摔倒,或者遇到其他緊急情況,隻要按下這個‘一鍵呼叫’,物業會第一時間收到提醒,10分鐘內就能上門查看;同時,子女的手機也會收到通知,還能通過app與老人視頻,確認老人的情況。”林辰補充道,“我們還在‘辰星家園’的老年活動中心裝了智能座椅,能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數據會同步到子女和社區醫院的係統,一旦出現異常,會及時提醒。”
台下一位來自老舊社區的代表聽到這裡,忍不住點頭稱讚:“這個老人關懷功能太實用了,我們社區老人多,要是有這套係統,家屬和我們都能放心不少。”
演示到“成本與合作模式”環節時,一位來自城西老舊社區的代表舉手提問,他手裡拿著筆,眉頭微微皺著:“林總,我們社區是老小區,預算有限,改造一套智慧社區係統要花多少錢?能不能分階段做?要是效果不好,錢不就白花了?”
這個問題說出了不少老舊社區代表的心聲,大家都齊刷刷地看向林辰,等著他的回答。林辰早有準備,他從平板電腦裡調出一份“社區改造成本測算表”,投影在大屏幕上:“各位代表,我們考慮到不同社區的預算情況,把方案分成了基礎版、進階版和完整版三個檔次。以1000戶的社區為例,基礎版改造包含智能門禁、智能停車和智能安防,費用大約80萬。我們支持分3年分期付款,每年不到30萬,平均到每戶,每月也就25塊錢,相當於一杯奶茶的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而且,市裡對智慧社區改造有專項補貼,我們公司有專門的團隊,能幫大家申請補貼,最多能覆蓋30的成本,這樣算下來,1000戶的社區,基礎版改造自己隻要花56萬左右。”
“要是社區暫時連56萬都拿不出來,也沒關係。”林辰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先做‘試點單元’,比如先改造2棟樓,裝上門禁、安防設備,讓居民先體驗到好處。如果效果好,再逐步推廣到整個社區,這樣風險可控,大家也能更放心。”
這番話徹底打消了不少社區代表的顧慮,台下的氣氛變得更加熱烈。有幾位代表已經開始和身邊的同事小聲討論,有的還拿出筆,在文件夾的合作意向表上勾勾畫畫。
接下來的“樣板社區參觀”環節,更是讓不少代表下定了合作的決心。30多位社區代表跟著林辰,乘坐大巴車來到“辰星家園”。剛進小區大門,就看到業主們熟練地刷臉進門,有的業主手裡提著快遞,走到小區門口的智能快遞櫃前,打開app掃碼,幾秒鐘就取出了快遞。物業主任老周也早已在小區門口等候,他帶著代表們參觀了物業辦公室的管理大屏,指著上麵實時更新的數據說:“改造前,我們小區有6個保安,還是忙不過來,投訴也多。現在我們隻需要3個保安,智能安防係統能覆蓋小區90的區域,不僅人工成本降了一半,小區的安全事故也比以前減少了80,業主滿意度提高了很多。”
一位來自“陽光社區”的代表一邊聽老周介紹,一邊拿出手機拍管理大屏,他拉著林辰的手說:“林總,我們之前也找過其他公司談智慧社區改造,要麼方案太複雜,我們物業人員學不會;要麼報價太高,超出了我們的預算。你們的方案既實用又劃算,還能幫我們申請補貼,我們社區現在就想合作!”
當天下午研討會結束前,就有5個社區的代表找到林辰,當場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們社區就按基礎版來,現在就簽合同,希望能儘快開工!”“我們想加老人關懷模塊,麻煩幫我們調整一下方案細節”“簽約後多久能開始施工?我們業主都等著呢”……簽約區裡,代表們圍著林辰和趙偉,熱情地詢問著後續事宜,工作人員忙著打印合同、核對信息,整個場麵熱鬨非凡。
“陽光社區”的代表在合同上簽完字,握著林辰的手說:“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擔心智慧社區是‘花架子’,今天看了演示和樣板社區,才知道是真能解決問題。你們的方案接地氣,懂我們的需求,沒理由不合作。”
等5份合同都簽完,趙偉拿著合同,激動地對林辰說:“林總,這5份合同的總金額加起來有1.5億,比我們之前預期的還多5000萬!看來大家是真的認可我們的方案。”
林辰看著眼前熱鬨的簽約場景,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心裡很清楚,這次成功不是因為公司的技術有多先進,而是因為他們真正走進了社區,聽懂了社區和居民的需求——社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成本可控的方案”;居民要的不是“複雜的智能設備”,而是“更省心、更溫暖、更便捷的生活”。
他拍了拍趙偉的肩膀,語氣堅定地說:“趙哥,這隻是開始。接下來我們要組建專門的項目團隊,加快這5個社區的改造落地,把它們打造成新的樣板社區。隻要我們堅持從需求出發,以後會有更多社區來找我們合作,智慧社區的藍圖,會在青州這片土地上慢慢鋪開。”
夕陽透過會議廳的窗戶,灑在堆積如山的合同上,也灑在林辰和團隊成員充滿乾勁的臉上。他們知道,一場關於智慧社區的變革,才剛剛拉開序幕。
喜歡帶記憶愛你請大家收藏:()帶記憶愛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