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資本團隊離開新加坡分公司的第二天,林辰就收到了一條匿名消息——“約翰通過香港某投資谘詢公司,聯係了辰星科技的小股東,正在遊說他們轉讓股份”。起初林辰以為隻是不實傳言,直到持股4的李總突然致電,語氣猶豫地提出要見麵聊聊,他才意識到,外資的迂回滲透已經悄然開始。
李總在辰星科技創立初期就加入了股東團隊,主要負責國內供應鏈對接,近年來因公司重心向海外轉移,逐漸淡出核心決策層。兩人約在新加坡某咖啡館見麵,李總剛坐下,就從包裡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股份轉讓意向書”草案,推到林辰麵前:“林總,約翰通過第三方找過我,說願意以當前股價溢價30收購我的股份。你看,這是他們給出的條件,除了轉讓款,以後我還能以‘海外業務顧問’的身份,參與環球資本主導的海外項目決策,每年能拿到保底200萬的‘谘詢分紅’。”
林辰拿起意向書,隻見條款中明確寫著“轉讓方需配合環球資本完成對辰星科技的後續股權收購”“轉讓方不得向辰星科技其他股東透露本協議內容”等限製性條款。他眉頭緊鎖:“李總,你應該清楚,環球資本想要的不隻是你的4股份,他們是想通過小股東逐步積累股權,最終影響公司決策。所謂的‘海外業務顧問’‘谘詢分紅’,不過是拉攏你的誘餌。”
“我知道他們有目的,但你看公司現在的情況——拒絕了5億美元投資,雅加達研發中心還需要大量資金,東南亞業務擴張也得花錢。”李總歎了口氣,語氣帶著幾分動搖,“我手裡的股份這幾年沒怎麼增值,現在有溢價30的機會,還能參與海外業務,說實話,我有點心動。”
林辰放下意向書,耐心解釋:“李總,我們已經在對接國內銀行的債權融資,2億元的額度很快就能下來,雅加達研發中心的資金問題能解決。而且東南亞業務的營收還在增長,今年目標是突破15億,股份增值是遲早的事。但如果我們被環球資本滲透,公司失去自主決策權,彆說股份增值,之前我們辛苦打下的東南亞市場,都可能被他們放棄。”
送走李總後,林辰立刻讓法務總監核查公司股東名單,發現除了李總,持股3的張總、持股1的王總也與環球資本的第三方渠道有過接觸。張總主要負責國內市場的銷售,近期因業績壓力較大,對公司戰略有些不滿;王總則是財務投資人,更看重短期收益,對公司長期發展規劃興趣不大。
當天下午,林辰就召開了緊急股東會議,除了3位被接觸的小股東,其他核心股東也全部到場。會上,林辰直接公開了環球資本拉攏小股東的情況,以及李總帶來的股份轉讓意向書草案:“環球資本表麵上是收購小股東股份,實則是想通過這種方式,逐步瓦解我們的股東團隊,最終掌控公司。大家彆忘了,我們當初創立辰星科技,是想做中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安防品牌,不是為了給外資做‘嫁衣’。”
張總聽到這裡,忍不住開口:“林總,我承認之前對公司戰略有過不滿,但也沒想過轉讓股份。約翰的人找我時,說隻要我轉讓股份,就能幫我介紹海外銷售渠道,現在看來,都是假的。”
王總則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確實看重短期收益,但也知道公司一旦被外資控製,後續發展肯定受影響。溢價30雖然誘人,但比起長期收益,還是不值當。”
林辰見大家態度逐漸統一,繼續說道:“為了穩定股東團隊,公司決定推出兩項措施:一是針對核心小股東,推出‘股份增值計劃’,未來三年,若公司營收年均增長超過20,將給予小股東額外的分紅獎勵;二是邀請小股東參與公司戰略決策,每月召開一次股東溝通會,及時通報公司業務進展,聽取大家的意見。”
他看向李總:“李總,你負責過供應鏈對接,雅加達研發中心的設備采購正好需要你的經驗,如果你願意,可以加入研發中心的供應鏈管理團隊,繼續為公司出力。”
李總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了愧色:“林總,是我糊塗了,差點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我現在就把意向書退回去,以後會全力支持公司的決策。”
會議結束後,林辰又單獨與每位小股東溝通,詳細介紹了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以及應對外資滲透的措施。法務總監還為大家講解了股份轉讓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比如意向書中的“保密條款”可能違反公司章程,“配合後續收購”條款可能涉及惡意收購等。
與此同時,林辰讓新加坡分公司的商務團隊,收集了環球資本近年來在其他國家的投資案例——其中有3家企業因小股東被拉攏,最終失去控製權,核心技術被外資掌握,原有團隊被迫退出。這些案例被整理成報告,發給了所有股東,讓大家更清楚地認識到外資滲透的危害。
一周後,李總、張總、王總相繼公開表示,不會轉讓股份,並簽署了“長期持股承諾書”。環球資本的迂回策略徹底失敗,約翰通過第三方渠道,再次聯係李總時,得到的隻有明確拒絕:“辰星科技是我們自己的公司,不會讓外資插手。”
林辰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手中的“長期持股承諾書”,心裡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次成功阻止外資拉攏小股東,隻是暫時的勝利。未來,隨著公司不斷發展,還會遇到更多類似的挑戰。但隻要股東團隊團結一心,堅守核心權益,辰星科技就能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始終掌握自己的命運。
喜歡帶記憶愛你請大家收藏:()帶記憶愛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