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購重組的塵埃落定,讓辰星科技的業務版圖徹底覆蓋智慧城市全領域——從工業互聯網的設備互聯,到智慧交通的信號調度,再到智慧醫療的數據管理,業務線如織網般鋪開。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市值已穩步攀升至500億規模,會議室大屏幕上跳動的營收曲線,像一條昂揚向上的箭頭,映得在場高管們臉上都洋溢著笑意。
可林辰卻沒跟著放鬆,他手指輕點桌麵,目光落在“流動資金儲備45億”的數字上,眉頭微蹙。會議結束後,高管們陸續離開,唯有趙偉被他單獨留下。辦公室裡隻剩下兩人,林辰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流,開門見山:“老趙,現在主營業務基本穩了,但手裡躺著幾十億流動資金,光吃利息太浪費。我想成立一家投資公司,往更有潛力的賽道布局。”
趙偉愣了一下,端著咖啡杯的手頓在半空,隨即反應過來,眼中閃過一絲了然:“你是想把投資當成第二增長曲線?用資本撬動新技術,反過來還能給辰星的主業鋪路?”林辰轉過身,從抽屜裡拿出一疊行業報告,攤在辦公桌上,指尖劃過“新能源”“人工智能”的標題:“這兩個是未來十年的黃金賽道。新能源電池技術突破了,能幫我們的智慧城市搭建更高效的能源體係;人工智能成熟了,可以和現有的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深度融合。成立‘辰星投資公司’,一來能賺投資回報,二來能提前鎖定優質技術資源,等於是給辰星的未來買份保險。”
趙偉翻看著報告,頻頻點頭:“這思路靠譜。不過投資圈水太深,得找個懂行的人牽頭。”林辰早有打算,笑著說:“我已經聯係了張磊,之前在紅杉負責硬科技投資的那個,他手裡有不少優質項目資源,也願意來咱們這兒掌舵。”
半個月後,“辰星投資公司”在辰星科技總部大樓的頂層正式掛牌。成立大會上,投資團隊二十多人整齊列隊,林辰站在台前,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而專業的麵孔,語氣嚴肅:“咱們做投資,不能跟著熱點瞎起哄。要沉下去調研,看企業的核心技術是不是真有壁壘,團隊是不是真有執行力,要找那些能解決行業痛點、真正有潛力的‘明日之星’。”新上任的投資總監張磊站在一旁,補充道:“林總說得對,我們接下來會聚焦新能源和ai領域,每個項目至少經過三輪儘調,絕不踩坑。”
沒過多久,張磊就帶著一個項目找到了林辰。他抱著厚厚的調研報告走進辦公室,將一份名為“綠能科技”的資料放在林辰麵前:“這家企業主攻固態電池,技術在國內能排進前三。他們的電池能量密度比傳統鋰電池高30,充電半小時就能滿電,安全性能也更好,就是缺資金擴產能,現在卡在量產的關鍵節點。”林辰仔細翻閱報告,從技術參數到市場分析,每一頁都看得格外認真,末了抬頭:“光看報告不夠,我得親自去他們的研發中心看看。”
一周後,林辰帶著張磊和技術團隊,驅車前往綠能科技位於郊區的研發基地。實驗室裡,創始人李陽穿著白大褂,手裡拿著一塊巴掌大的電池樣品,遞到林辰麵前:“林總,您看,這就是我們最新研發的固態電池,已經通過了針刺、擠壓、高溫等嚴苛的安全測試,成本比去年下降了15。一旦量產,既能供新能源汽車用,還能做儲能電站,市場空間特彆大。”
林辰接過樣品,手感比傳統鋰電池更輕薄,他追問:“現在量產的瓶頸在哪?生產線調試好了嗎?”李陽歎了口氣:“生產線圖紙已經畫好了,但建一條生產線要5個億,我們現在隻能湊出3億,還差2億。”林辰心裡有了數,和張磊對視一眼,當場拍板:“辰星投資願意注資2億元,占股20。不過我們有個要求——除了資金,我們還會幫你們對接辰星的供應鏈資源,比如電池外殼的供應商、檢測設備廠商,加快你們的量產速度。”
李陽聽到這話,激動得握住林辰的手,聲音都有些發顫:“太感謝了!有辰星的支持,我們三個月內就能投產!”雙方當天就簽訂了投資協議,辰星投資正式成為綠能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接下來的一年裡,林辰幾乎每個月都會和李陽通一次電話,了解項目進展。有一次,綠能科技在電池正極材料采購上遇到困難,林辰立刻協調辰星科技的供應鏈團隊,幫他們對接了一家國內頂尖的材料廠商,解決了燃眉之急。在辰星的支持下,綠能科技的固態電池技術不斷突破,很快就和比亞迪、蔚來等新能源汽車企業簽訂了供貨協議,生產線也開足馬力,月產能從最初的1gh提升到5gh。
一年後,綠能科技成功在創業板上市。開盤當天,股價從發行價18元一路飆升,最終以72元收盤,較發行價上漲200,市值突破100億。辰星投資當初2億元的投資,瞬間增值到10億元,回報率高達5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消息傳來,張磊興奮地衝進林辰的辦公室,手裡揮舞著股價截圖:“林總!咱們成了!這單投資不僅賺了8個億,還和綠能科技簽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他們的電池技術優先供給咱們的智慧城市項目!”林辰看著屏幕上跳動的股價,臉上卻很平靜,他喝了口茶,緩緩道:“這隻是開始。你現在就帶著團隊去調研ai領域,尤其是做工業ai算法和醫療ai診斷的企業,咱們要在ai賽道上再挖幾個‘綠能科技’。”
在布局投資業務的同時,林辰心裡還惦記著另一件事。他召集高管團隊開會,提出設立“辰星慈善基金”的想法。會議室裡,林辰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語氣誠懇:“咱們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社會給的機會。現在辰星有能力了,該回饋社會了。我想成立慈善基金,首期注入1億元,重點幫貧困地區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
話音剛落,蘇婉第一個舉手支持:“我同意。之前去西部考察的時候,看到有些孩子在破舊的教室裡上課,連像樣的課本都沒有,太讓人心疼了。”趙偉也跟著附和:“醫療也是個大問題,很多貧困地區的村民看病要走幾十裡山路,基金可以建幾個醫療站點,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
沒過多久,“辰星慈善基金”正式成立,林辰親自擔任理事長,還從公益組織挖來了專業的運營團隊。基金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助學計劃”。運營團隊用三個月時間,在西部貧困地區選址、建校,10所嶄新的希望小學拔地而起。每所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和操場,林辰還親自挑選了一批優秀的支教老師,給孩子們帶去優質的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醫療幫扶計劃”也同步推進。辰星慈善基金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知名醫院合作,在貧困地區建立了20個醫療站點。每個站點都配備了基礎醫療設備和常用藥品,還定期安排專家下鄉坐診,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體檢和診療服務。林辰還特意拿出一部分資金,培訓了50多名基層醫護人員,讓醫療站點能長期運營下去。
年底,林辰親自前往西部考察。在一所希望小學裡,他看到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裡朗讀課文,課間在操場上追逐打鬨,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一位支教老師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林總,謝謝您。以前孩子們上課要走兩小時山路,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還有這麼好的設備,家長們都特彆開心。”在附近的醫療站點,一位老人剛做完體檢,握著醫生的手連連道謝:“以前感冒發燒都要扛著,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病,還不用花錢,真是太感謝你們了。”
看著眼前的場景,林辰心裡滿是欣慰。在基金的年度總結會上,他看著一份份幫扶報告,上麵記錄著“10所希望小學投入使用,惠及5000名學生”“20個醫療站點服務群眾3萬人次”的數字,感慨道:“財富這東西,賺再多也隻是數字。能把它用在實處,幫到需要幫助的人,才真正有意義。辰星慈善基金要一直做下去,每年從公司利潤裡拿出5注入基金,幫助更多人改善生活。”
蘇婉坐在一旁,看著林辰認真的側臉,笑著說:“你啊,總是這樣。做企業的時候想著把辰星做大做強,有了錢又想著回饋社會。”林辰轉過頭,握住她的手,眼中滿是溫柔:“咱們當初創業,不就是想做些有意義的事嗎?現在辰星做到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這份意義延續下去。”
此時的林辰,早已不是十年前那個在出租屋裡為房租發愁的創業者。他帶領辰星科技成為智慧城市領域的龍頭企業,用辰星投資在新能源、ai賽道上搶占先機,又用慈善基金為社會貢獻力量。在財富管理的道路上,他不僅實現了商業上的成功,更找到了人生的價值。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看著城市的萬家燈火,林辰知道,這一切都隻是新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技術要突破,更多的人要幫助,更多的夢想等著他去實現。
喜歡帶記憶愛你請大家收藏:()帶記憶愛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