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啊,炒股不是賭大小。
有時候,能嚴格控製住虧損,保住本金,等待確定性更高的機會,本身就是一種盈利。”
老分析師人不錯,分享了一些心得。
這些話像閃電一樣擊中了伊毅,他隱隱抓住了什麼。
新的一周開始,伊毅帶著周末的思考,再次投入實戰。
他依舊堅持分散策略,但將總投入資金從20萬提升到了30萬。
更重要的是,他決定增加持股數量,從十支擴大到二十支,每支股票投入的資金相應減少到1.5萬元左右。
這個決定立刻引來了關注。
午餐時間,在投資部的小餐廳裡,牧歌“恰好”和幾個同事坐在伊毅鄰桌,聲音不大不小,剛好能讓伊毅和周圍幾桌人聽見:
“哎呀,現在市場機會這麼多,就得集中火力,抓住主線龍頭,才能賺大錢嘛。
分散投資?那是機構大資金為了規避流動性風險才用的策略。
我們這點小資金也學人家搞分散,買上一二十支股票,精力分散不說,就算有一兩支漲得好,平均下來收益率也低得可憐啊。
簡直就是揚湯止沸,不得要領。”
旁邊立即有同事捧哏,語氣帶著明顯的優越感和一絲嘲諷:
“看來有些新人啊,光是膽子大敢實盤沒用,還得加強學習,理解市場的本質才行,公司給的額度,可不是用來買理財產品的。”
幾個跟著牧歌的同事發出低低的哄笑聲,趙明在一旁有點尷尬,沒敢接話。
伊毅麵無表情地吃著飯,仿佛根本沒聽見,他知道,這是牧歌在故意打擊他的信心,擾亂他的節奏,他越是反應激烈,對方就越得意。
下午,伊毅果然按照計劃,開始篩選股票,執行買入二十支股票的策略。
他篩選的標準極其嚴苛,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市盈率不能過高,近期振幅不能太大,主營業務清晰穩定,最好是那種幾個月都難有一條重磅新聞的“悶葫蘆”型股票。
就在他完成買入一攬子股票時,內線電話響了,總監劉明遠叫他去辦公室。
“伊毅啊,”劉明遠手指敲著桌麵,看著屏幕上伊毅那密密麻麻的持倉模擬圖,眉頭擰成了疙瘩,
“我聽牧歌說了你的操作思路?買二十支股票?還都是這些……‘穩重’得過分的?”
他儘量讓語氣緩和些:
“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但我給你虧損額度,是讓你去嘗試、去試錯、去抓住機會的,不是讓你用最保守的方式把這額度‘浪費’掉。
市場是風險與收益並存的,你這樣過度分散,確實如牧歌所說,效率太低了。
哪怕虧,也要虧得有價值,明白嗎?要敢於出擊!”
伊毅沉默了幾秒,抬起頭,眼神平靜卻堅定:
“劉總,我明白您的意思。
但我認為現階段,對我來說,控製風險、理解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比追求短期收益率更重要,請您再給我一點時間,給我學習的機會。”
劉明遠看著他那副油鹽不進的樣子,有點惱火,又有點無奈,最終揮揮手:
“行吧行吧,反正額度給你了,你自己把握。
但是伊毅,彆忘了你來投資部的目的,不是來當保管員的!”
“是,謝謝劉總。”
伊毅微微鞠躬,退出了辦公室。
然而,壓力並未結束。
晚上回到牧家彆墅,飯桌上,牧玉蘭看似隨意地提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