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毅的設計方案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牧氏手機研究工作室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這波瀾還以迅雷之勢快速傳遍整個牧氏集團手機事業部,然後在有心人的傳遍下傳遍整個夏國手機圈。
一時間,牧氏集團這個設計泄露而陷入被動的新興手機公司,再次成為了業界矚目的焦點,隻不過這次,好奇與質疑中夾雜了許多窺探和……
貪婪!
項目攻堅小組火速成立,由李建國工程師親自掛帥,伊毅作為核心概念設計師加入。
小組一經運轉,工作強度瞬間拉滿,原本相對規律的實驗室作息被徹底打破,燈火通明成為常態,咖啡消耗量翻了幾番。
當然,工資和獎金也跟著同步翻倍。
每天下午兩點半,伊毅的身影總會準時出現在第十二層的實驗室,他褪去了最初那絲若有若無的局促,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靜的自信。
他從來都不是一個需要被指導的外來者,而是帶來了明確方向和驚人構想的核心成員。
他的工作非常簡單:在項目討論會上,負責闡述產品理念、定義用戶體驗目標、敲定外觀id風格以及提出關鍵的性能參數指標。
“李工,王工,我希望這款機器的屏幕占比能達到70以上,邊框儘可能窄,視覺衝擊力是吸引年輕用戶的第一要素。”
關於中端機【大米2】的屏幕討論中,伊毅指著圖紙提出‘屏幕占比’這個頗為新穎的概念。
負責硬件的王工程師推了推眼鏡,麵露難色:
“伊先生,70的屏占比,對結構強度和內部堆疊是巨大的挑戰,現有的封裝技術可能無法達到。”
伊毅點點頭,表示理解:
“我明白技術上的難度,所以這隻是我們的目標方向。具體如何實現,比如選擇哪種封裝方案,如何優化電路板布局,這就需要王工你們專家團隊來攻克了。我的要求是,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無限逼近這個目標。”
他沒有給出具體的電路設計,而是提出了清晰可量化的用戶體驗指標。
這種“hat”而非“ho”的溝通方式,起初讓習慣鑽研技術細節的工程師們有些不適,但很快,他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好處。
伊毅的目標明確,減少了團隊在方向選擇上的內耗,而且他提出的參數往往直擊痛點,甚至能預見一些他們尚未充分重視的技術難點。
更難得的是伊毅的態度,他從不以外行的身份對具體技術實現指手畫腳。
當工程師們提出各種實現方案時,他總是認真傾聽,然後給出自己記憶中確實有效方案建議。
“張工,你是結構專家,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可靠、更利於量產?”
“李工,電路方麵你是權威,這個濾波方案你來定奪,我隻要最終確保通話質量清晰、信號穩定。”
他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極大地緩和了因他“空降”而帶來的微妙抵觸情緒。
幾位起初對他抱有偏見的老工程師,在幾次深入交流後,也不得不私下承認:
“這個伊毅,眼光毒辣,想法超前,雖然不懂技術細節,但真是個做產品的好苗子。”
然而,在這片逐漸升溫的工作熱情之下,伊毅的內心卻始終繃著一根弦。
牧玉蘭因疏忽而導致設計被竊的教訓曆曆在目,他絕不允許同樣的錯誤在自己手上重演。
【表演】技能賦予他洞察細微表情的能力,【禮儀】技能則讓他對人際間的距離和氛圍異常敏感,他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獵手,一邊推動項目前進,一邊用眼角的餘光冷靜地審視著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