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是在廠裡的小食堂吃的,林淑儀親自下廚,用的是伊毅早上釣的鯽魚,熬了一鍋奶白色的鮮魚湯,搭配幾樣家常小菜,眾人吃得讚不絕口。
飯後稍作休息,顧宏斌便迫不及待地拉著伊毅去了生產車間。
上午是宏觀的參觀和檢查,下午則是深入的學習和實踐,顧宏斌親自擔任講解,從最初的碳布裁剪開始,一步步詳細講解魚竿的製作流程。
“這是碳布裁剪機,根據不同竿型和規格,將碳布裁剪成特定的形狀和尺寸……”
“這是纏繞機,將裁剪好的碳布包裹在模具上,形成竿體的雛形……”
“分段式固化爐,通過精確控製溫度和時間,使樹脂固化,讓竿體定型並達到設計的強度……”
“竿體脫模後,需要經過打磨、上漆、裝配導環、握把等步驟,最後才是成品檢驗和包裝。”
顧宏斌講得細致,伊毅也聽得認真。
他擁有高級【手機設計】技能,對於工業設計、材料學和工藝流程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理解能力,此刻學習起魚竿的製作,觸類旁通,理解得飛快,甚至能提出一些關於材料應力分布、結構優化方麵的專業問題,讓顧宏斌大為驚訝,直呼伊毅是天生乾工業的料。
“伊毅,你這些想法很專業啊,比我們廠裡一些老師傅想得還深!”
“爸您過獎了,我隻是以前接觸過一些設計方麵的知識,瞎琢磨的。”
對於顧宏斌的驚歎,伊毅隻是謙虛地搖搖頭。
理論知識學習完畢,顧宏斌讓伊毅親自上手體驗。
伊毅先是嘗試了最簡單的竿體切割,然後是給竿胚安裝導環。
他手穩心細,加上高級【按摩】技能帶來的對力量和角度的精準控製,這些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工作完成得相當不錯,連旁邊操作的老師傅都點頭稱讚。
然而,一連串的操作下來,伊毅期待的新技能並未激活,他猜測,可能這些操作更多是“裝配”和“手工”,雖然需要技巧,但自主操作不夠。
直到他們來到【樹脂攪拌罐】前。
這是一個帶有加熱和攪拌功能的大型金屬罐體,用於將環氧樹脂和固化劑按特定比例混合、攪拌,形成用於浸潤和固化碳布的樹脂膠液。
顧宏斌正在講解樹脂配比的重要性:
“樹脂是魚竿的‘骨架’,比例和攪拌工藝直接影響竿子的強度、韌性和重量。
我們這個配方是經過多次試驗確定的,比例必須精確,攪拌時間和速度也要嚴格控製,否則要麼固化不足強度不夠,要麼固化過度發脆……”
伊毅聽著講解,看著控製麵板上那些可調節的溫度、轉速、時間參數,心中那股屬於科研人員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他想知道,如果改變這些參數,樹脂的性質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會不會有更好的配比和工藝?
“爸,我能試試操作這個嗎?”
伊毅指著攪拌罐的控製麵板問道。
顧宏斌有些意外,但還是點點頭:
“可以,我教你基本操作,不過參數可不能亂調,調壞了這一罐樹脂就浪費了。”
伊毅答應著,在顧宏斌的指導下,先嚴格按照標準配方和工藝參數操作了一遍,成功調製出一罐符合要求的透明粘稠樹脂。
但做完標準流程後,伊毅的好奇心並未滿足。
他征得顧宏斌的同意後,開始小心翼翼地嘗試調整參數。
他略微提高了攪拌初期的轉速,想看看是否能更有效地排除氣泡;又嘗試微調了a料和b料的比例,想探究其對固化後韌性的影響。
然而,探索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對材料特性理解還不夠深入,加上參數調整過於大膽,這一次調製出的樹脂,顏色明顯偏深,流動性也變差,靜置後甚至出現了輕微的分層現象。
“呃……看來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