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偉拍拍他的肩膀:“聽你的。你懂市場,我來負責生產和管理。”
“銷售這塊就全靠你了!”
“哈哈,咱倆就是最佳組合!將來肯定發財!”
兩個年輕人走在街頭,滿懷憧憬地談論著未來。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刻,一列開往北美的貨輪上,已經裝滿了十萬台古典吊扇。
這些產品比他們還沒生產的風扇還要精致、成熟。
在另一個時空裡,那位靠風扇起家的大劉,在這個世界,可能還沒開始起步。
都是係統鬨的。
秦迪無意間截走了本該屬於彆人的首桶金。
這隻帶著係統的小蝴蝶,扇動翅膀掀起的風浪,已經超出了梁英偉和大劉這兩個港島年輕人所能應對的範圍。
與此同時。
鱷魚恤大廈內。
梁安德因薪資上漲和對秦迪的忠誠度提升,正興致勃勃地彙報他打聽到的港島報紙市場情報。
“老板,我找了幾個朋友,其中還有彙豐的一個外國人,多方打聽後發現,目前願意出手的報社其實不少。”
“但要是按照您的要求來看,目前隻有一家符合條件。”
“這家報紙,叫《天天日報》。”
《天天日報》?
秦迪聽過這個名字。
這家報紙,在港島媒體圈曾有過風光的過去。
“這份報紙,是港島二天堂藥廠的韋家於1960年11月1日創辦的。”
“剛問世時,是全港第一份采用柯式印刷技術並配有彩色圖片的日報,當時引起出版界轟動,開創了先河,被稱為‘港島第一份彩色日報’。”
“創辦人是韋基則,社長則是他的弟弟韋基順。”
梁安德娓娓道來《天天日報》的背景。
秦迪點點頭。
腦海中浮現出原主的記憶,也想起了港島人對這家報紙的印象。
《天天日報》。
不久前他收購鱷魚恤公司時,這張報紙還用誇張的標題寫過關於他的報道。
這是一份很受年輕人歡迎的報紙,內容偏八卦,經常挖明星和名人的私事。
因為它主要服務的就是這類讀者群體。
“……這幾年經營狀況下滑,銷量一路走低。”
“……五年前,每天還能賣兩萬份。”
“……到了去年,日均銷量不到一萬份。”
“……韋家便動了出售的念頭,消息傳了一年多。”
“……最近,他們終於決定正式出手。不少買家都感興趣,其中妙麗集團的劉天,出價最高。”
“……”
聽著梁安德帶來的消息,秦迪對《天天日報》的興趣反而越來越濃。
第一,它資曆老,在港島報界有分量,堪稱元老級的存在。
還曾是港島第一張彩色日報,這個頭銜也夠響亮,拿出去能唬住不少人。
第二,《天天日報》過去規模大,儘管近年風光不再,但銷售網絡仍在,這對日後拓展渠道很有幫助。
第三,這家報社有自己的印刷廠,而且規模不小。
這意味著,日後自己出版報紙,不用再外包給彆的印刷廠,既能控製成本,又能提升效率。
這也是為什麼,天天日報的對外轉讓價格始終不低。
標價200萬港幣。
彆覺得這個數目劃算。
當時港島賣得最好的兩份報紙——信報和明報,市值不過千萬左右。
天天日報最風光的時候,估值也有五六百萬港幣。
連年虧損之後,現在標價200萬都算偏高,願意接手的人也不多。
說到底,秦迪關注的核心隻有一樣——人!
他覺得,《天天日報》的團隊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