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幻想著自己也能踏上修仙之路,幻想在修行途中遇見陸雪琪與碧瑤這樣的紅顏知己。
再加上連續幾篇高質量的股評,水準高到連《信報》這種專業財經媒體都專門轉載,股民們便把《天天日報》列為每日必讀。
小說加上股評,已經足夠吸引眼球。
再加上韋建邦這位報業頂尖人才,在請示秦迪後,又在報紙中加入了其他板塊,專門報道港島賽馬會的相關內容。
港島之賽馬與馬會,是什麼地位?
據說港島有三位“港督”。
第一位,是坐在政府大樓裡的那位。
第二位“港督”,是被稱為無冕之王的沈粥,彙豐銀行的大班,也是秦迪最近拜訪過的那位。
第三位“港督”,就是負責人。誰坐上那個位置,誰就是港島真正的隱形掌權者。
今年本港總人口是幾百萬人,而馬迷已逾百萬之眾。
眾人皆購馬!
絕大多數成年人皆有購置馬匹之經曆,男女皆然。
自1884年港島賽馬會創立伊始,曆經百年滄桑,賽馬已然成為港島文化之標識。港片、八卦、港姐選美、粵曲流行,這些都是本港的文化象征,但真正刻進港人血液裡的,是賽馬。
“馬存則生,馬亡則死”,這不是誇張,是老港人的真實感受。
唯有跑馬,方可領悟生活之真諦。
賽馬會給港人提供了“一夜暴富”的希望,作為本港唯一合法的機構,常年穩居納稅榜榜首,遠超所有上市公司。
在另一個時空,港人每年投注賽馬的金額超過一千億港幣,這相當於整個落日帝國一年的總額。
仙俠小說+專業股評+港人最愛的馬經。
不爆都難!
這一點上,韋建邦展現了他作為報業s級人才的實力。
他在報紙裡增設的馬經欄目,點評犀利,風格輕鬆幽默,受歡迎程度絲毫不遜於《誅仙》和股評。
這才真正把這份報刊的銷量推到了如今的高度。
這樣的成績,也讓那些盼著報刊走下坡路的同行們失望了。
當然,報刊的迅速崛起,也為不少小型報社帶來了啟發。
有的報社開始模仿它的排版設計。
有的不惜重金邀請作家寫小說。
還有的直接跑去大學,請來研究經濟的教授擔任顧問。
重點還是放在馬經上,這個來錢最快。《天天日報》的出現,像一記重錘砸在港島報界,掀起不小的波瀾。
它像一頭闖入魚群的猛獸,橫衝直撞,逼得其他報社不得不調整策略,尋求突破。
麵對這股來勢洶洶的衝擊,秦迪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不再對外公布報紙銷量。
畢竟數字太亮眼,容易招人嫉妒,搞不好還會惹麻煩。港島辦報的人,不光是文人墨客,還有像《東方日報》背後的馬家,曾經也不是省油的燈。
至於銷量消息會不會從員工嘴裡傳出去,秦迪並不擔心。主動透露和彆人自己打聽,是兩回事。前者像是挑釁,後者就隻能怪他們自己多想了。
等《天天日報》銷量穩定下來後,秦迪開始考慮廣告的事。
單靠賣報能賺多少?勉強維持運轉罷了。真想做大,還是得靠廣告收入。廣告位的價格,也直接體現了報紙的市場地位,這步棋必須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