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秦迪第一個挑戰英資企業?而沈粥過去又有“英資屠夫”的稱號?
當然不是。
沈粥之所以被稱為英資屠夫,是因為那樣做,對彙豐有利。
就像另一個世界裡,他曾說過的那句話——
“有兩艘船,一艘叫同胞,一艘叫華人。我和彙豐隻上那艘不會沉的船。”
這個人,徹頭徹尾就是個資本家。
對這種人來說,唯一重要的是——利益。
今天的秦迪,讓他比之前更加重視。
理由,還是因為利益。
沈粥看中的,不是秦迪眼下在港島那幾個億的資產。
港幣?
彙豐根本不在意。
因為它本就是港幣的發行銀行之一。
沈粥真正在意的,是秦迪手上的十三億美金。
現在是1978年。
港府的外彙儲備,也才不過131.34億美金。
秦迪一個商人,就掌握著港府十分之一的外彙。
這樣的商人不拉攏,他沈粥就不配做彙豐的大班。
沈粥還在想,怎麼才能讓秦迪把這筆錢存進彙豐。
沒想到,秦迪已經主動開口:
“大班,我這次來,有兩件事。第一件,我想繼續向彙豐貸款。”
“哦?你……好吧,請講。”沈粥有些意外。
手握十幾億美金,還來找我貸款?
這家夥,到底要做什麼生意?居然需要這麼多資金?
“我準備用我在高·盛賬戶裡的13億美元,向彙豐申請50到60億港幣的授信額度。”秦迪微笑著說。
這句話讓沈粥來了興趣。
“您真打算這麼做?”沈粥忍不住問,“雖然彙豐會給您不錯的條件,但如果拿到這麼高的授信,利息也不會低。”
秦迪說的授信額度,指的是把他在美國的13億美元作為抵押,交給彙豐,然後換取港幣資金,用於港島的投資運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秦迪而言,這種做法有兩個優勢。
第一,他的資金不需要離開美國,也就不用支付高額的離境稅。
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外國投資者如果要把在美國賺的錢轉出境外,需要繳納大約30的稅款。
換算下來,如果秦迪要把這筆錢帶回港島,光是稅收就要交掉將近4億美元。
如果留在美國繼續投資,這筆稅就不用交。
那麼問題來了?
是願意損失一筆稅款,把資金拿回港島使用,還是讓這筆錢一直留在美國繼續增值,卻無法動用?
這對一般的企業家來說是個兩難。
他們隻能在“被抽稅”和“資金凍結”之間選一個。
但對跨國企業來說,這不是問題。秦迪采用的方法,就是大公司常用的跨境資金調度手段之一。
這種方法既能避開美國的高稅,又能把資金用在港島。
具體操作是,把在美國的現金抵押給彙豐,然後由彙豐提供貸款。
這種操作有兩個小缺陷。
首先,是抵押不可能按全額放款。
13億美元最多隻能換回大約10億美元的授信額度。
其次,是貸款利息。
既然是貸款,自然要支付利息。
這等於是變相給彙豐送利潤,所以沈粥才會提出疑問。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方案是高·盛那邊兩位負責人推薦的,他們會配合操作。
這種方式下,資金其實沒有離開美國,仍留在高·盛賬戶中。
在這個結構中,彙豐是貸款方,秦迪是借款方,而高·盛則作為擔保方,也能收取一筆服務費。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