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當年在那個自信過頭的年輕人麵前選擇了低調。
沒有倚老賣老。
否。
1978年11月28日。
天庭會正式成立。
現場九位富商,基本都接受了秦迪提出的條件和規則。
其實這些規則並不複雜。
除了每人上交5的核心股份,彼此可以交叉持股,且不得惡意競爭之外。
其餘方麵,並沒有太多硬性約束。
至少現在還沒有。
這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同盟。
秦迪也沒想過,剛起步就能像一支鐵軍那樣整齊劃一。
沒有共同經曆,就談不上信任,更談不上默契。
隻要前期能形成基本的利益聯盟,他就認為這個組織已經成功了一半。
“感謝各位前輩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最大的贏家!”
秦迪心裡稍微放鬆了些。
接著,他拋出了一個讓全場都為之動容的誘餌——
“各位,有沒有聽說過九龍倉這家公司?”
秦迪忽然開口。
“在我完成了對青州英泥、鱷魚恤、和記黃埔的收購之後,我打算拿下九龍倉。有沒有人願意一起出手?”
他說這話時,一直在觀察一個人的反應——船王包玉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果然。
當“九龍倉”三個字從秦迪嘴裡說出時,包玉港身體微微一僵。
畢竟年近六十,反應已經不如年輕人靈敏。
雖然他迅速掩飾了自己的情緒,但還是被秦迪捕捉到了。
秦迪神色平靜,內心卻忍不住一笑——
果不其然,執意要登陸陸地發展的包船王,還是和曆史一樣,對九龍倉抱有執念。
船王的心思已經落在九龍倉上。這家公司如今掌握在怡和集團旗下置地公司手中。
港島經濟發展迅速,華資力量不斷壯大。
怡和作為曾經的“四行”之首,早已不再一家獨大。
關鍵原因在於怡和對港島未來的不確定性。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們開始全球布局,將投資分散到世界各地,這一舉動讓華資有了崛起的空間。
如果怡和當年沒有放手,秦迪當年收購青州英泥時,恐怕早已遭遇英資集團的聯合反擊。
而現在,他們隻是在輿論上發出幾句輕描淡寫的警告,連真正的動作都沒有。
這說明英資早已在戰略上放棄了港島。
也正因為如此,華資才能在政zhi環境並不占優的情況下,逐步登上港島的曆史舞台。
如果不是英資根基深厚又長期獲得港府支持,華資幾乎不可能撼動他們的地位。
至於秦迪剛剛提到的九龍倉公司,成立於1886年,由渣打帝國的打爵士一手創辦。
最初,這家公司隻做貨倉生意。
如今的尖沙咀海運大廈一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由打爵士與港府合資,用作貨倉碼頭。
經過百年發展,九龍倉早已不再是單一業務的貨倉公司。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