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提五百多萬的金額,在這個層級的企業之間,這筆錢其實微不足道。
哪怕再翻十倍,隻要能換來關鍵利益,秦迪也願意付。
他真正看重的是,在這次資本博弈中,僅用五百多萬港幣,加上收購四家公司股票的成本,就拿下了怡和旗下四家核心企業的控製權。
而且,每家公司的持股比例都超過67,這代表他可以向港府正式申請,對這些公司進行強製退市和私有化。
在持股達到51時,就可以啟動全麵收購要約。
但這條線隻是“安全線”之一,隻能啟動流程,不代表能夠完成。
隻要其他股東不願意出售,就算你擁有51,也無法實現退市。
而一旦達到67的絕對控股線,哪怕其他股東不同意,也能通過港府強製執行退市。
除非控股股東有違法操作,其他股東才能申訴阻止。
否則,任何理由都無法影響合法私有化進程。
換句話說,在港股上市公司的並購邏輯中,持股比例決定控製力。
關鍵控製線如下:
第一大股東線:隻要你持股最多,就可以主導董事會人選。
相對控股線:通常為49,超過這一線就要發起全麵要約收購。
安全控股線:51以上,可以發起全麵收購,如果其他股東願意賣,就可以完成私有化。
絕對控股線:67以上,同樣要發起全麵收購,但無論其他股東是否同意,都可以走強製退市流程。
51隻是流程啟動線,不代表最終結果。
如果對方不賣,你也沒辦法強買。
根據雙方簽署的停戰協議,秦迪和怡和還約定,兩年之內,不得互相收購對方股份。
這份協議秦迪非常滿意。
因為他要的結果已經基本實現。
怡和是龐然大物,在它沒有陷入危機的時候,強攻不現實。
尤其現在的港島局勢還不明朗,怡和也還沒決定是否放棄本地業務。
他們仍有巨大影響力,甚至能影響彙豐的立場。
要徹底拿下怡和,需要等待合適時機。
而在秦迪的記憶裡,未來有很多這樣的機會。
他不急。
協議簽完之後,秦迪讓梁安德立刻對外宣布,將對這四家剛控製的怡和係公司進行徹底私有化。
消息一出,市場震動。
這意味著,那場政·商各界持續關注的秦·怡da戰,最終以秦迪的完勝收場。
他成功獲得了怡和財團旗下四家極為關鍵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