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華夏星傳媒,秦迪則打算讓它獨立運作,成為對外發聲、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工具。
此外,他還從這些企業中挑出優質的物業資源,單獨剝離出來,打造一個不上市的物業公司。
比如和記黃埔的集裝箱碼頭、九龍倉方麵包玉港回饋的貨櫃碼頭,還有剛入手的怡和空運貨站,這些項目靠租金和管理費每年就能帶來數億港幣的穩定收入。
這些資產,秦迪打算用來支撐家族基金。
換句話說,他要獨享這部分穩如磐水的收益。
即便未來那些上市公司表現不佳,單憑這些物業的租金,秦家也能維持豪門級彆的開銷與生活方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整體來看,秦迪的商業結構清晰明了:金融、傳媒、實業三大板塊並行推進。
再加上專屬於秦家的“收租板塊”,構成完整的秦氏財團體係。
如果再整合天庭會的資源,一個橫跨多個領域的港島財團,已經初具雛形。
當然,再宏大的計劃也需要一步步實現。
“除了魯班地產和金東超市,其他公司的財報數據都很亮眼。”
秦迪翻完報表,語氣平靜。
其實,遠遠不止亮眼那麼簡單。
與秦迪不同,梁安德過去在彙豐接觸過大量企業的財務報表。那些申請貸款的公司,無論是否上市,都必須提交詳儘的數據供銀行審核。
他的職責之一,就是判斷這些報表的真實性和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
多年的審查經驗,讓他練就了一眼看出企業賺錢能力的本領。
在他看來,哪怕不考慮和記黃埔和怡和係的公司,單看秦迪名下的這些核心企業,就已經具備極強的盈利能力。
每看一次報表,梁安德心裡就多一分激動。這些數據背後,是實打實的商業實力。
僅憑這幾家企業現有的體量,已能穩坐香港前二十強財團之列。
若ezu、晨星電風扇、福德證券同時掛牌上市,打進前十並非難事。
再加上和記黃埔,以及剛剛接手的四家原屬怡和的公司,局麵就更加明朗了。
如今整個港島,隻剩下大傷元氣的怡和財團,還能勉強與之抗衡。
而且,到底誰是第一,也還不好說!
“這些公司還清彙豐的貸款後,還能剩下多少?”
秦迪下個月要徹底整合實業集團,必須掌握資金狀況。
“扣除老板個人賬戶和晨星投資海外的資金後,各家公司在保障正常運營的前提下,總共還能調動11.5億港幣。”
梁安德迅速報出一個數字。
秦迪微微點頭。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