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沒有說話。
她聽得出秦迪話裡的意味。
正如他自己所說。
從被金融寡頭盯上的那一刻起,j就不再由他掌控。
就算他不願放手,他們也會另起爐灶,打造另一個j,把他排除在外。
因為他們的目標不是賣衣服賺利潤。
他們是想炒熱一個概念,然後將這個概念包裝上市,通過資本收割散戶的錢。
這樣來錢更快,遠比一件一件賣衣服要高效得多。
這和後世東國一些互聯網造車公司如出一轍。
哪怕造車是虧的。
隻要能成功上市,投資者就能賺。
隻不過這次更為複雜。
這個臨時組成的金融聯合體,目標是多地上市,陣仗更大。
如今局勢已成。
秦迪的ezu集團,隻持有北美和歐洲j公司25的股份,離他原本設想的絕對控製相去甚遠。
其餘股份,全部被金融聯盟成員瓜分。
若非讓出這麼多股權,他們怎麼會這麼賣力地炒熱j的概念,連帶著把秦迪本人也包裝成明星創始人?
資本從不做慈善。
無利可圖的事,他們不會參與。
但秦迪也沒吃虧。
因為他放權後,獲得的回報更直接。
首先是推廣速度。
以前隻能靠自己砸錢做廣告。
像zara那樣,花了近二十年才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
現在?資本正推著它一路向前,三年內,應該能覆蓋全球大部分市場。看這勢頭,可能隻需要一年,資本就能將j在北美和歐洲的公司送上股市。
等三年後,或者等到j市值衝頂的時候,秦迪便會在高位拋售手裡的股份。幾輪下來,能賺上百億甚至更多。
接著,等一場十年一遇的股災來臨,再重新低點買入,做一波反向操作。幾年後再拋售,再賺一波差價。
資本的反複操作,才是這個遊戲的精髓。
秦迪一直堅持,亞洲市場絕不放手,最多隻放出百分之三十的股權。
就算北美和歐洲的j已不再完全屬於自己,亞洲的j和背後的ezu集團,依然牢牢掌控在他手裡。
未來除了金融層麵的操作,他還能通過服裝生產和品牌授權,繼續賺錢。
歐洲與北美j的設計與供應鏈,仍然在他的掌控之中,利潤依舊可觀。
簡單來說,就是長期與短期利益之間的抉擇。
穩紮穩打,逐步擊敗對手,一步步建立起服裝帝國,這是長期路線。
多地上市、聯合持股、資產拆分、全球收割,與各大金融資本建立關係,幾年內快速積累巨額資金,這是短期策略。
一個像是十年賺一萬,另一個像是一個月賺三千。
表麵上看前者更多,但時間太長,單位時間效率太低。
後者效率高,風險也高,但投入少、回報快。
在權衡利弊後,秦迪選擇了後者。
時間來到1979年1月30日。
秦迪乘坐私人飛機,從洛杉磯飛回港島。
陸鴻璿沒有同行。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