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本田的技術支持,無論是汽車還是摩托車板塊,這兩家公司在印呢當地都處於頂尖水平。
但還是那句話,印尼市場太窮了,即便是摩托車,也被視為奢侈品。
印尼人口眾多,不過消費能力普遍偏低,因此摩托車的年度銷量並不理想。
隻要這兩大廠商穩住根基,等未來印度呢西亞經濟提升,市場爆發隻是時間問題,未來的空間依然充足。
除了這兩家製造企業,怡和汽車集團旗下還掌握著一個強大的銷售體係——仁孚行有限公司。
仁孚行是怡和汽車集團在1973年收購的,公司最早成立於1950年的港島,至今已有28年的發展曆程。
這家公司專注於汽車銷售,在加入怡和財團後迅速擴張。
現在,仁孚行已經是港島汽車銷售與服務行業的第二大公司。
秦迪最初購買的那批勞斯萊斯銀影,正是出自這家汽車行。
0···
目前,仁孚行在港島擁有三家汽車門店、三個服務中心,還有一個大型展廳。
在奧門地區也設有一家門店和一個服務中心。
除了港島本地。
在彎彎省的南北區域各設有一家門店和服務中心。
東南亞地區布局了三家門店和服務中心。
總計門店九家、服務中心九個、展廳一個。
比起後世動輒數百家的4s店規模,這樣的數量確實不算多。
但彆忘了,這是1979年。
在那個年代,能擁有私家車的,除了出租車司機,大多是中產階級以上人群。
在這樣的背景下,仁孚行的成績已經相當出色。
怡和汽車集團既有生產製造能力,又具備完善的銷售和售後體係,這些成績都是數十年積累下來的成果。
汽車行業,秦迪誌在必得。
不論是出於商業目標、個人理想,還是為日後進入大陸做準備,亦或是構建自己的實業版圖。
進入汽車領域,是他的必然選擇。
這個行業的門檻極高,沒有雄厚資金或強大技術支持,很難立足。
資金方麵,他已經足夠充足。
欠缺的是堅實的技術體係。
怡和汽車集團與豐田、本田均有合作,具備部分技術資源,這正是秦迪所需要的支持。
同時,它已擁有成熟的銷售與售後網絡,抗風險能力強,對於新入局者而言,是一個理想的跳板。
秦迪的計劃是先借助與“兩田”的合作獲取部分技術資源,再看係統是否能刷出相關獎勵。
隨後投入資金組建專業研發團隊,專注汽車核心技術開發。
上一世,國內消費者購車時往往首選合資品牌。
這一世,他要讓國人購車時首先想到的是港島品牌。
這件事,對他自己、對港島、對國人都是一件多贏的局麵。
比起把錢花在外資品牌上,不如讓秦迪來賺這筆錢。
他堅信,有自己坐鎮的港島汽車產業,不會出現任何“黃屍”和“蟑螂”問題。
港島這個時空,
注定會和另一個時空的澳門一樣,緊緊依偎在祖國的懷抱裡。
但比起資源匱乏的澳門小弟弟,
港島要在他的手中,蛻變為祖國麵向世界的頂級名片!
他,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