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今年,哪怕沒怎麼省,他也存下了快三萬。
老媽已經說了,等攢夠八萬,就托人給他介紹對象。
張強心想,好日子離自己已經不遠了。
他把錢存在老板新開的“新豐銀行”賬戶裡,現在已經有五萬八千多港幣。其中兩萬八是前幾年慢慢攢下的,三萬是今年掙的。
按這個節奏,他相信到了明年年底,就能和老媽還有老婆一起過年了。
生活有了盼頭,乾活也更有勁,做什麼都覺得高興。
因為收入不高,張強一家住在九龍西的深水埗,這片區域十幾年前就人口密集。
這裡離中環、銅鑼灣這些繁華地段遠,租金相對便宜。
是許多普通甚至貧困港人的聚集地,相比起市中心,這裡多了煙火氣。
來到熟悉的豬肉攤前,張強看著案板上掛著的一條大豬腿,問:“老板,這豬腿多少錢一斤?”
老板是個胖子,笑著回答:“今年過年,彆人賣十一塊一斤,你是我老客戶了,還是十塊一斤。”
張強的母親立刻說:“這麼貴?平時都是九塊的。”
賣肉老板攤了攤手說:“阿嬸,今天過節,我們進貨價也漲了。”
“沒事。老板,你幫我稱一下,這個豬腿我要了。”
張強以前買肉很節省,隔幾天才買一次,一次也就一斤。那時豬肉八九塊一斤,他總得算著花。
如今他換了生活節奏。
他在《天天日報》市場部上班,每天負責把報紙和雜誌送到各個報刊亭。
月薪2000港幣,外加每天10塊的餐補,一個月還有200塊交通補貼。
聽說等天熱了,還能拿300塊高溫補貼。
不算年底紅包和獎金,他現在每月收入已經有2500港幣。
比去年港府公布的市民人均收入中位數1600港幣,高出近900塊。
如果再算上年底的獎金和紅包,差距就更明顯了。
現在再買十塊錢一斤的豬肉,他真不心疼。
“買一整根?太多了!我們又沒冰箱,吃不了,放著就壞了。老板,砍兩斤就行了!”
這根豬腿少說也有十幾斤,得花一百三四十塊。張強媽媽有點緊張,趕緊攔著。
“沒冰箱沒關係,老媽你會做臘肉。做成臘肉不就存得久了嗎?才一百多塊,吃了這麼久沒吃這麼多了,買吧買吧。”
張強一家十幾年前從內地移民過來,做臘肉的手藝也跟著一起過來了。
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沒改嫁,一個人辛苦把他拉扯大。他對母親一直很孝順。
母親最愛吃豬腿,以前手頭緊,幾個月都不一定能吃上一次。
現在他能負擔得起,當然不會吝嗇。
“但真的太多啦。”老媽也知道,這豬腿不光她愛吃,兒子也愛吃……
“不用擔心。上個月元旦,老板給每個人多發了兩個月工資當獎金。年前又發了一個月紅包。這一個多月,我總共拿了6000多塊獎金。吃個豬腿算什麼。”
他對肉攤老板說:“老板,幫我砍一下,這個豬腿我要了。”
“好嘞!”老板手腳麻利,很快就把豬肉砍好稱好,“一共131塊五,你是熟客,五毛錢抹了,收131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