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之間互相競爭,數據不透明,容易滋生漏洞。
市場就這麼大,四家分著做,效率低,問題多。
要知道,倫敦、紐約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市場比這裡大幾百倍,卻隻有一家交易所。
提完問題,秦迪還附帶了解決方案。
他建議,把四大所合並,成立“聯合交易所”。
其實,這個想法不用他說出來,一年後港府也會動這個念頭。
然後花上五六年時間協調各方勢力,終於在1986年完成四所合一。
但在眼下這個時間點,第一個提出“聯合交易所”這個概念的,是秦迪。
三月四號,剛好是秦迪前世的生日。這一天一早,樓下已經熱鬨起來。
廣場上聚集了大批扛著攝像機的記者,洋麵孔占了一半。
七點就有人到場,但還是隻能排隊。
今天的場地不對公眾開放。
除了官方媒體外,其他人想進,必須提前報備。
隨著早高峰到來,記者越聚越多,隊伍越排越長。大家沒事乾,不約而同把鏡頭對準了晨星中環大廈的標誌。
晨星中環的ogo,是一個金色的隸書“秦”字,代表這是秦係企業。
如今,秦迪旗下的每一家公司,ogo裡都會融入這個“秦”字,它已成為秦係企業的統一標誌。
就連新和記黃埔集團的標誌,也悄悄在原有設計中加入了“秦”字元素。
“今天這陣仗真不小。連馬路都封了,我剛還看到有警察在外麵守著。”
“人家新和記黃埔集團今天正式掛牌上市,你沒看新聞啊?”
“總算等到這一天了。秦迪本來就是港島最有錢的人,這次一上市,連怡和那幫人估計都得靠邊站。”
“按開盤價算,他在集團裡的股份都值200多億港幣了。彆忘了,他手裡還有一大堆彆的公司,每家都挺能打。真要算總身價,簡直不敢想象。”
“港島第一家族啊!我覺得再過幾年,秦迪都能衝上世界首富的位置了。而且他對員工特彆大方,我一直都想進他公司,可惜我乾的是清潔工作,人家壓根兒不需要。”
“清潔工作?什麼類型的?”
“水肥清運。”
“哦,就是挑糞唄,難怪你一身味道。”
這些站在外圍看熱鬨的人,其實都是普通的打工者。
他們對和記黃埔或者其他財團的了解,全都來自電視和報紙。
可他們講起來一套一套的,語氣聽起來比專業財經主播還熟,至於說得準不準,大家聽個熱鬨就完了。
所謂的閒聊吹牛就是這樣,雖然港島不叫這個名,但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情景。
時間到了早上八點。
和記黃埔集團的高管、股東陸續抵達會場,同時到場的還有上市顧問團隊、律所、會計師事務所、投行代表,以及合作單位的高層。
這場掛牌儀式的規格非常高,基本彙聚了全港最頂尖的商業人物。
連明星都沒資格進來,有些以往很體麵的太平紳士竟然也隻能站在角落,連個記者采訪的機會都沒有。
“八菲特先生,您是幾號到港的?你們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參與了這次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