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海作業,包括人工、設備、還有郭賀年那400萬美元,總花費還不到500萬美元。
而“黑石號”上的寶貝,粗略一算,拍賣出去至少值4000萬美元。
郭賀年已經正式提出,願再支付2000萬美元,連同先前支付的萬美金,買下半數瓷器。
他計劃將這批瓷器捐贈給北邊內陸,作為一位愛國商人的誠意表達。
這批瓷器,屬於價值偏低、利潤空間不大的種類。
單憑郭賀年的出價來看,整船文物的價值早已突破6000萬美元。
賀宏燊和兒子所持股份加起來,超過三分之一。這意味著賀家這次至少可以分得2000萬美元!
賭王心裡一陣歡喜。
秦迪心裡卻清楚,這些瓷器遠不是最珍貴的寶藏。
真正壓陣的是船上的《卍字符金碟》。
排在其後的是中原鞏縣窯鍛造的“勿裡洞壺”,再是內陸考古界苦苦追尋的“江心鏡”、“釉裡紅瓷碗”、“八棱胡人伎樂金杯”、“青花瓷”、“飛霜紋銅鏡”,每一件都是國家級文物。
普通瓷器,秦迪打算賣給郭賀年。後者可借這批文物打開內陸市場。
至於這些真正的國寶,秦迪則計劃全部留下。
獻給國家?
放在港島博物館和放在內陸博物館,有什麼本質區彆?
而且港島這邊還提供免費參觀,不收門票,難道不是更好?
隨著黑石號抵達港島。
這艘殘破的古船很快引起外界關注。
隨後,“海底撈海洋探險公司”對外正式宣布:
作為港島首家海底文物打撈企業,成功打撈起第一艘沉船。
不用猜,這名字肯定是秦迪定的。
一家打撈海底沉船的公司,取名叫“海底撈”,怎麼了?
新聞迅速傳遍港島,引發廣泛熱議。
“財神爺與賭王嶽婿聯手,在印呢海域發現唐代古船!”
“船艙裝滿唐代瓷器,皆屬稀世珍寶,財神爺果然名不虛傳,財運驚人!”
“沉船距今千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記錄了華人海外貿易的輝煌篇章!”
《明報》社長金墉親自執筆,發表社論登在頭版:
“沉船文物應歸何處?”
文中流露出對文物可能流失的擔憂:
“勿裡洞島位於印呢海域,沉船遺址歸屬印尼管轄。即使秦生將船打撈回來,他打算如何處理這批文物?”
“秦生作為港島重要人物,不宜私下拍賣,這是對祖先文化的不敬。若文物數量龐大,理應移交內陸相關部門。”
金墉這番表態,明顯是在向內陸靠攏。
去年東米兩國正式建交,一些有遠見的人已經察覺到港島未來的風向。
但這位文壇泰鬥的做法,卻引發了不小爭議。
偏彎彎島的媒體,以及西方勢力控製的喉舌,立刻抓住機會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