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資本雄厚的一方,若去跟人拚儘全力拍電影,實在無趣。
大資本入局,真正該做的,是掌控全局。
必須掌握上下遊,即便不能獨占,也要讓整個鏈條中有一環屬於自己。
拍電影是必須的,培育市場同樣重要,院線更是不能忽略。
他決定從院線切入,掌握主動權。
一旦大規模入場,已在電視台領域互為對手的邵義夫,勢必不會坐視。
嘉禾恐怕也會擔心他以資本攪動格局,進而施壓。
但秦迪已下定決心,就從院線開始。
有了院線,一切都好談!
電影產業的三大核心:製作、發行、院線。
其中院線雖處產業鏈末端,卻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話語權和影響力遠超製作與發行。
院線屬於重資產行業,進入門檻極高,若想形成規模,投入更是巨大,普通人難以承受。
但對擁有和記黃埔集團的秦迪而言,這根本不是問題。
切入院線市場,不僅能掌握主導權,也是一筆值得長期持有的投資。
收購現有影院與戲院,連帶土地一同拿下,從長遠來看,穩賺不賠,同時也能為自己的電影產業提供強大支持。
至於電影製作公司,可由天下影業自行運作。
也可以選擇收購或參股,過程並不複雜。
比如剛嶄露頭角的大鼻子龍,他所在的電影公司,就是個不錯的標的。
未來新藝城七怪中的人才,也可招攬過來,成立公司,為自己效力。
擁有係統的秦迪,最不缺的就是優質內容。
想到這裡,秦迪再次翻開資料,仔細研究港島院線市場的現狀。
目前港島的電影院數量,經曆一輪洗牌後,已大幅減少。
從1969年巔峰時的180多家,減少到1979年的80家。
目前有名的五條院線,共擁有55家影院,其餘25家為獨立影院。
五大院線由強到弱依次為:邵氏、嘉禾、雙南、麗聲、安樂。
邵氏院線隸屬邵家,在港島共有16家影院,銀幕數量居港島之首,但主要放映邵氏影業出品的電影。
而港島的邵氏院線,是整個邵氏院線體係的一部分,該體係覆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邵家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手握超過130家自營影院,加上代理渠道,覆蓋了200多家影院,穩坐東南亞院線頭把交椅。
港島第二大院線是嘉禾,旗下有19家影院。雖然數量超過邵氏,但不少是小型影院,整體銀幕與座位數量反而落後。
嘉禾院線並非全部歸嘉禾電影公司所有。19家中有11家是加盟影院。整條院線通常隻放映嘉禾自家出品的影片。
排名第三的是雙南院線,背後有內陸背景,屬於左派陣營,共有11家影院。
雙南通常隻放內陸和左派電影,影片審查極為嚴格,商業娛樂片很難進入排片表。
還有一個關鍵點:凡是在雙南上映過的電影,都會被彎彎省列入黑名單,無法進入當地市場,甚至影響到公司、導演和演員。
第四大院線是麗聲,僅有4家影院,但其中包含龍頭級的麗聲戲院和三家大中型影院,銀幕與座位數排在第四位。
資料顯示,麗聲院線由九龍雷氏家族掌控,這個家族同時是九龍建業和九龍八士的實際控製人。
院線老板雷決坤似乎有意拓展電影業務,但目前隻有風聲,尚未有實質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