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隻要秦迪成為渣打銀行的掌控者,那麼他將成為港島六成企業的關鍵債權人。
屆時,若他想收購某家公司,過程會非常順利。說不定還會發現,渣打銀行早已是目標公司的股東之一。
想想都讓人興奮!
更巧的是,渣打銀行並非在港島上市,而是在陰國倫敦掛牌。這對秦迪的收購計劃非常有利。
等到港島這邊反應過來時,秦迪早已成為渣打銀行的新主人。
最後一個目標是八克萊銀行。這是秦迪最在意的一家銀行,雖然難度最高,但價值同樣最大。
這家銀行在曆史上曾登上陰國最大、歐洲第二大、世界第五大商業銀行的高位。
2004年,這家集團市值飆升至接近五百億英鎊,總資產達到五千二百億英鎊。到了2009年,總資產突破三點五萬億美元。
在2008年那場次貸危機中,雷曼兄弟銀行是第一個倒下的,緊隨其後的是八克萊銀行出麵接手。
沒想到,這一個接盤動作幾乎讓八克萊銀行自己陷入困境。
秦迪有意成為八克萊銀行的股東。原因在於,八克萊如今已是陰國最大的銀行。
它在該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地位接近渣打銀行在港島的角色。
但還比不上彙豐銀行在港島的統治力。
事實上,整個港島也隻有兩家金融機構能與彙豐相提並論。
一個是內陸的軟妹銀行,另一個是米國的美聯儲。
其他都無法與之抗衡。
無論做什麼行業,隻要發展到一定規模,就無法繞開和銀行的合作。
哪怕是蘋果和huei這樣的巨頭,也必須與銀行保持緊密聯係。
秦迪的野心不止於港島市場,他要的是全球布局。而要走向世界,金融業是必須涉足的領域。
世界範圍內的主要財團,基本都以銀行為核心,以實業為支撐。
新豐銀行基礎薄弱,在港島或許有機會成長,未來也有希望進入內陸市場。
但在其他地區擴張的難度極高。即便是華爾街的頂級銀行,也難以真正覆蓋全球。
最聰明的辦法,是入股各地的主流銀行,在每個區域持有一定股份。
再讓這些銀行之間建立信用合作體係,互相開放授信資源,形成聯合網絡。
這才是最理想的布局方式。
也是他此次到訪倫敦的重要原因之一。
倫敦作為最早的世界級城市,聚集了大量曆史悠久的銀行。
除了此前提到的三家,秦迪的團隊還推薦了另一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