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鏡報》主打娛樂、八卦、體育和獵奇新聞。它幾乎不涉及政治,但喜歡調侃政界人物,批評政府政策。
《太陽報》的讀者群是中下層民眾,在上流社會名聲不佳,但銷量極高。它在1969年被魯伯特·默多克收購。
當時的默多克已深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道理。
儘管他已經是澳大利亞的媒體巨頭,在陰國、米國、加拿大等地都有布局。
但他還沒有成立日後聲名顯赫的新聞集團。
那時,他名下的隻有“澳大利亞新聞有限公司”。
以上提到的報紙都是陰國全國性大報,銷量從幾十萬到數百萬不等。
在現實世界中,話語權是極為關鍵的權力。曆代掌權者都明白,它能左右政治走向。
秦迪抵達倫敦,心中有諸多想法與目標。
作為一個華人,想在異國立足,獲得政界與資本圈的重視,就必須擁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依靠溫莎家族可以帶來資源,砸錢也能引起注意。但如果想讓這些優勢更穩固呢?
控製媒體力量,讓自己成為一張龐大利益網絡的中心人物,比任何“關係”都牢靠一萬倍。
他的計劃高度依賴陰國政局,因此反複權衡後,決定從媒體行業入手。
隻要掌握足夠的話語權,那些在政壇激烈博弈的政黨,都會向他拋出橄欖枝,尋求支持。
當然,前提是他的聲音要足夠響亮。
陰國曾經統治全球,留下大量英裔後裔,遍布世界各地。相較米國,陰國媒體行業對外來資本的限製相對寬鬆。
魯伯特·默多克出生於奧大利亞,而陰國是澳大利亞的君主國,因此他有資格收購《太陽報》,繼而拿下第一大報《泰晤士報》和歐洲最大的天空電視台。
當時港島仍屬陰國殖民地,秦迪擁有港島戶籍,自動具備陰國公民身份。根據當地法律,他有權收購媒體資產,不會受到額外限製。
既有動機,又有資格,還有實力,秦迪自然會慎重挑選收購對象。
翻閱完所有資料後,他沉思片刻,從中選出兩家媒體:《金融時報》與《每日電訊報》。
這兩家報紙最符合他的戰略目標。
《金融時報》創辦於1888年,是陰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大報,國際聲譽卓著。此時全球日發行量超過百萬份,其中七成銷量來自海外。
這正契合秦迪的全球化布局,也可借助其平台推廣《秦迪》雜誌,與《財富》《福布斯》一較高下。
威廉提供的商業情報顯示,《金融時報》隸屬培生教育集團。該集團擁有其71的股份,同時《金融時報》還控股《經濟學人》公司50的股權。
而《經濟學人》是世界四大財經雜誌之一的擁有者。
換句話說,隻要拿下《金融時報》,就等於間接擁有了《經濟學人》的控股權。
屆時,秦迪將一舉掌控陰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出版平台,成為行業內的隱形巨頭,其影響力將不可估量。
若完成整合,港島有《天天日報》和《秦迪》周刊,陰國有《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雜誌,區域性的傳媒網絡即可成型,前景令人振奮。
當然,《金融時報》的收購並不容易。其母公司培生教育集團是陰國乃至全球教育與文化領域的巨頭。
但幸運的是,當前陰國經濟低迷,培生集團自身經營困難。加之教育才是其主業,媒體隻是附屬業務。
秦迪相信,隻要出價合理,培生集團未必不會考慮出售《金融時報》。
畢竟這家集團與《金融時報》並無深厚淵源,收歸旗下也不過十餘載,賣了“養子”來扶持親兒,未必不會發生。
相較之下,《每日電訊報》的收購難度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