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院線負責發行嘉禾、香江部分中小型電影公司、台省、東南亞本地及好萊塢的影片。
華天下院線則負責發行華天下電影公司、香江大部分中小電影公司、台省及好萊塢的影片。
而邵氏院線除自家出品的影片外,也發行台省和好萊塢的電影。
經過實踐驗證,多廳影院的優勢確實明顯,促使邵氏院線和國泰院線逐步向環球院線靠攏。
但關於票房分成模式,習慣於買斷發行的國泰院線和邵氏院線不願改變,內部意見分歧較大,短期內難以看到轉變跡象,令香江眾多電影人感到失望。
江至強對此感到高興,他清楚國泰院線和邵氏院線習慣了海外買斷,依靠規模優勢賺取高額利潤。
這種輕鬆獲利的方式,讓他們不願意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收益分給他人。
江至強希望這兩家繼續保持現狀,為他創造更多擴張機會。
時間終將證明,誰的選擇更正確。
對於旗下影視公司,秦迪並未過多乾預。
他隻是通過係統具現出劇本和其他優秀文藝作品,直接交由韋建邦處理。
其餘事務,秦迪一律不插手。
目前來看,這種模式運行得相當順利。
雖然和旗下其他行業的公司相比,利潤並不突出。
但營業額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同時在行業內的規模也在快速擴張。
這已經足夠。
畢竟目前的亞洲,傳媒行業確實難以盈利。
等到亞洲傳媒行業能賺到大錢,至少要等到90年代以後。
因為那時,隨著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以及內地逐步開放。
亞洲經濟真正開始騰飛,不再屬於非洲那樣的貧困地區之後,傳媒行業,尤其是影視和音樂,才開始出現盈利空間。
而在那之前,
亞洲唯一成熟的市場,隻有霓虹這個目前唯一的發達國家。
在這個階段,連那幫棒子們也還很貧窮。
文化行業或傳媒行業,和金融行業一樣,必須依附於強大的實業才能發展。
而對秦迪來說,
實際上他一直最看重的是實業。
秦係財團的三駕馬車。
新福平金融集團負責金融證券。
華.夏.星傳媒負責傳媒和文化陣地。
新和記黃埔集團,則是秦迪絕對控股的上市公司,戰略重點就是秦迪最重視的實業方向。
視察完環球電視公司和華天下影視公司後,秦迪下一個巡視的目標,是已經建設了一年仍未完工的汽車生產基地。
港島在二十多年前,曾經有自己的汽車品牌。
那時候怡和財團和和記黃埔集團,都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公司。
當時汽車生產對技術和零部件的要求並不高。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