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憂思之症
晨露剛漫過太醫院的青磚簷角,董承——不,如今長安西市的百姓已私下喚他“雙經渡”——正蹲在藥圃邊分揀新采的薄荷。葉片上的水珠墜在他指尖,涼絲絲的,像極了三日前西市痘疹患兒退燒後,那聲怯生生的“謝先生”。他指尖微顫,將一片蜷曲的殘葉揀出,這動作讓他想起王醫丞昨日看他的眼神,帶著淬了冰的審視。
“董承!”
一聲厲喝撞碎了藥圃的靜。王醫丞挺著微腆的肚腹站在月洞門邊,青色官袍上繡的銜枝鳥歪歪扭扭,像是被人揉皺過。他手裡捏著一卷明黃封皮的卷宗,邊角被指甲掐出幾道白痕。
“王醫丞。”董承直起身,指尖的薄荷香混著泥土氣漫開來。他記得蘇伯昨日的囑咐:“王顯這人,最恨旁人在他眼皮底下出風頭。你如今有了名聲,更要藏鋒。”
王醫丞卻不看他,徑直往藥房走,靴底碾過石階的青苔,留下幾道深色印記。“吏部左侍郎劉大人病了,院判讓你去瞧瞧。”他將卷宗往案上一摔,封皮上“劉”字的朱印洇了點墨,“不過醜話說在前頭,劉大人這病,太醫院的老手都束手,你若是治不好……”
董承掀開卷宗,裡麵的脈案寫得潦草,“脈沉而澀,夜不能寐,食不下咽”,末尾添了句“憂思過度,藥石難攻”。他指尖劃過“憂思”二字,想起前日整理的舊案,那些權貴的脈案裡,十之八九都有這兩個字。
“下官儘力。”他將卷宗卷好,瞥見王醫丞袖口沾著的酒漬——昨夜定是去了哪個權貴的宴席。
劉府的朱門漆皮剝落了幾塊,門環上的銅綠爬得老高。門房引著董承穿過抄手遊廊,廊下的錦鯉池裡,幾條紅鯉翻著白肚,水色發綠。“先生莫怪,”門房歎著氣,“自從大人病了,府裡的人都沒心思打理這些。”
正廳裡彌漫著一股苦藥味,混著淡淡的黴氣。劉侍郎斜倚在榻上,鬢角的白發比卷宗裡畫的更密,眼窩陷得像兩口枯井。見董承進來,他隻是抬了抬眼皮,聲音啞得像被砂紙磨過:“又是太醫院派來的?”
“下官董承,奉院判之命為大人診脈。”董承在榻邊坐下,指尖搭上他的腕脈。脈象沉澀,卻比脈案裡多了幾分躁動,像是有股氣憋在臟腑間,尋不到出口。
“診吧。”劉侍郎閉上眼,枯瘦的手搭在膝上,指節泛白。“前幾日李醫官開了疏肝的方子,喝了沒用。張醫丞說我是心病,可這心,哪是藥能治的?”
董承收回手,目光掃過案上的棋盤。黑子被擺成一個死局,白子卻散亂地落在棋盤外。“大人近日還下棋嗎?”
劉侍郎睜眼,看向棋盤的眼神裡閃過一絲痛惜:“下什麼?連個對手都沒有了。”他頓了頓,聲音低了下去,“前陣子科舉,我舉薦的門生被人換了名次,如今……連參本都遞不上去。”
董承想起《黃帝內經》裡“怒傷肝,思傷脾”的句子,又想起祖父《金剛經》批注裡的“有所住,則生其心”。他起身走到窗邊,指著院角那棵老槐樹:“大人看那樹,春日發芽,秋日落葉,從不會因寒風晚來幾日就不抽枝,也不會因雨水多了幾分就不結果。”
劉侍郎皺眉:“先生這是說什麼?”
“《內經》有雲,‘氣血以流,經絡以通,筋骨以利,神氣以揚’。”董承轉過身,目光落在他身上,“大人這病,是氣鬱在肝,思滯在脾。就像那棋盤上的黑子,困在局裡,進退不得。”他拿起一枚白子,放在黑子的死局旁,“但若換個角度,這死局之外,尚有天地。”
劉侍郎的喉結動了動,沒說話。
“大人舉薦門生,是盼著有才者得用,這是公心。”董承放下棋子,“可若因一時受阻就鬱結於心,反倒成了執念。《金剛經》裡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無所住’,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困於得失。”
“不困於得失?”劉侍郎喃喃重複著,眼窩深處似乎有了點光,“我寒窗十年,為官三十年,不就是為了爭個是非曲直嗎?如今連個門生都護不住,這官……當得還有什麼意思?”
“大人覺得,是是非曲直重要,還是這身骨重要?”董承從藥箱裡取出紙筆,“《內經》講‘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將軍若被困城郭,再強的謀慮也無用。不如先把這口鬱氣散開,待氣血通暢了,再圖後計。”
他寫下藥方:柴胡三錢疏肝,當歸五錢養血,再加茯苓健脾。寫完,又在藥方旁添了行小字:“每日卯時起身,庭院中慢走百步,觀晨光初升,想‘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劉侍郎看著那行小字,忽然笑了,笑聲嘶啞卻帶著鬆快:“你這先生,倒不像個醫官,反倒像個……說客。”
“醫病,本就是醫人。”董承收拾藥箱,“藥我留下,按方服用。三日後下官再來複診。”
出了劉府,日頭已升到樹梢。董承走在青石路上,聽見幾個賣菜的小販在議論:“聽說了嗎?西市那個救了痘疹娃的董先生,去給劉大人看病了。”“就是那個又懂醫書又懂佛經的?我娘說,那樣的人才是真菩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腳步一頓,心口像是被什麼東西暖了暖。剛走到太醫院門口,就見王醫丞堵在那裡,身後跟著兩個小吏,個個麵色不善。
“董承,你可知罪?”王醫丞的聲音比晨露還冷。
董承心裡一沉,麵上卻平靜:“下官不知。”
“不知?”王醫丞從袖裡掏出一張紙,狠狠摔在他麵前,“劉大人府上的人說,你給大人診病時,竟敢妄議朝政,還拿什麼佛經惑亂人心!”紙上是幾行潦草的字跡,像是劉府仆役的供詞。
董承撿起紙,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忽然想起劉侍郎榻邊那盤棋,黑子困局,白子破局,原來破局的代價,是引火燒身。
“王醫丞,下官隻是以醫理勸大人寬心,從未妄議朝政。”
“哼,誰信?”王醫丞上前一步,壓低聲音,“你以為得了個‘雙經渡’的名頭,就能爬到我頭上?告訴你,太醫院容不得你這種離經叛道的東西!”
陽光穿過太醫院的門匾,在地上投下“濟世”二字的影子,恰好落在董承腳邊。他忽然想起西市那個痘疹患兒的母親,捧著半塊麥餅給他時說的:“先生救了娃,就是救了我們全家。”
他抬起頭,迎上王醫丞的目光,語氣裡帶著前所未有的堅定:“下官行醫,隻問病痛,不問出身;隻憑醫理,不憑私怨。若這也算是離經叛道,那下官……認了。”
王醫丞被他眼中的光刺得後退半步,隨即惱羞成怒:“好!好一個董承!你等著,院判大人那裡,我定會稟明你的‘罪狀’!”說罷,甩袖而去。
董承站在原地,手裡還捏著那張供詞。風從門裡灌進來,帶著藥圃的薄荷香,也帶著遠處市井的喧囂。他忽然明白,長安這樊籠,困住的從來不是人的腳步,而是那顆想渡人的心。
可那顆心,偏要在這樊籠裡,試著開出花來。
三日後,他還要去劉府複診。無論王醫丞的“罪狀”會不會遞上去,無論太醫院的風會不會更冷,他總得去看看,那棋盤上的白子,是否真的能破了死局。
“雙經渡”的路,才剛剛開始。這長安城裡的憂思之症,他能渡得了嗎?且看下集自有分曉。
喜歡雙經問渡請大家收藏:()雙經問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