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17集:身染微恙_雙經問渡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雙經問渡 > 第17章 第17集:身染微恙

第17章 第17集:身染微恙(1 / 1)

第17集:身染微恙

長安城的雨,像是被誰扯斷了的珠串,密密麻麻斜斜砸下來,把青石板路澆得油亮,倒映著簷角垂落的水線,也映著太醫院後巷那間簡陋藥廬裡昏黃的油燈。

董承蜷縮在鋪著粗布褥子的木板床上,額頭滾燙得像揣了塊剛出爐的烙鐵。他想抬手抹一把額角的汗,胳膊卻重得像灌了鉛,剛抬到半空就墜了回去,帶起一陣昏沉的眩暈。帳子外傳來小周踮著腳走路的聲音,那孩子怕驚擾了他,連呼吸都放得極輕,可藥罐裡草藥翻騰的咕嘟聲,還是一下下撞進董承混沌的耳中。

“先生,藥熬好了。”小周的聲音帶著幾分怯生生的試探,他端著黑陶藥碗湊到床邊,鼻尖沾了點灰,眼睛卻亮得像藏了星子,“我按您教的法子,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熬,足足燉了三刻鐘呢。”

董承費力地掀開眼皮,視線裡的小周有些模糊。這孩子才十二歲,父親是城西的腳夫,上個月染了時疫沒撐過去,留下他一個人在太醫院門口跪著,說要學醫治病,再不叫人像爹那樣等死。那天雨也像這樣大,董承看著孩子凍得發紫的嘴唇和磨破的膝蓋,想起了祖父常說的“醫者見苦,當如見己”,便把他領了回來。

“放……放涼些。”董承的聲音沙啞得像被砂紙磨過,每說一個字都牽扯著喉嚨裡的灼痛。他知道自己這病是怎麼來的——昨夜為貧民窟那個高燒不退的老漢診病,來回蹚了半尺深的雨水,回來時就覺得渾身發緊,今早便徹底垮了。

小周嗯了一聲,小心翼翼地把藥碗放在床頭的矮凳上,又拿起帕子蘸了涼水,想給董承擦臉,手伸到半空又縮了回去,扭頭往門外看了看,壓低聲音道:“先生,方才王醫丞的小廝來過,在院門口探頭探腦的,見我在熬藥,撇著嘴說‘有些人就是自不量力,給賤民治病把自己搭進去,真是活該’。”

董承閉著眼,嘴角牽起一絲極淡的苦笑。王醫丞王顯,太醫院裡出了名的勢利眼,自打他進太醫院那天起,就沒給過好臉色。論家世,王顯是太醫署丞的遠親;論資曆,他在太醫院浸淫了二十多年;可論醫術,卻總被後輩比下去。董承記得上個月整理舊案,見王顯給一位員外郎診病,明明是風寒入裡,卻錯當成濕熱,開了三劑涼藥,差點把人治得下不了床,最後還是院判出麵才壓下去。

“彆理他。”董承喘了口氣,胸口悶得發慌,“他說他的,咱們治咱們的病。”

“可他說得太難聽了!”小周攥緊了拳頭,指節泛白,“那些流民伯伯嬸嬸多好啊,昨天您淋雨回來,張婆婆還把攢了半個月的紅糖塞給我,說讓您補補身子,他們哪裡是賤民了?”

董承的心像是被什麼東西輕輕撞了一下。他想起昨夜貧民窟的情景:低矮的土坯房擠在一塊兒,雨水順著牆縫往裡滲,張婆婆家的小孫子發著高燒,小臉燒得通紅,嘴裡胡話不停。張婆婆跪在泥地裡求他救救孩子,那雙布滿裂口的手死死抓著他的褲腳,冰涼的雨水混著淚水往他鞋上滴。他掏出隨身攜帶的銀針,按《黃帝內經》裡“熱者寒之”的法子,在孩子曲池、合穀兩穴施針,又用帶來的柴胡、黃芩配了副退燒的方子,讓他們用陶罐在屋簷下接了雨水煎藥。臨走時,張婆婆非要把用布包了三層的紅糖塞給他,那糖塊硬得像石頭,想必是舍不得吃攢下來的。

“小周,”董承睜開眼,看著孩子泛紅的眼眶,聲音輕了些,“這世上的人,哪有什麼貴賤之分?《黃帝內經》裡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人活在天地間,呼吸著同樣的氣,受著同樣的寒暑,病了痛了,都是一樣的難受。”

小周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拿起矮凳上的藥碗,用勺子輕輕攪了攪:“先生,藥差不多涼了,我喂您喝吧?”

董承點點頭,小周便舀了一勺藥汁,湊到他嘴邊。苦澀的藥味瞬間漫開,帶著一股濃重的草藥氣,董承忍不住皺了皺眉,卻還是一口咽了下去。這藥是他今早強撐著開的方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正是《傷寒論》裡的麻黃湯,專治風寒表實證。他知道自己這病來得猛,是淋雨受寒,寒邪束表,非發汗不可。

“先生,您要是覺得苦,我給您端點水?”小周看著他緊鎖的眉頭,有些心疼。

“不用。”董承搖搖頭,“良藥苦口,這苦味能讓腦子清醒些。”他側過頭,看向床頭那本攤開的《金剛經》,還是祖父留下的那本,紙頁已經泛黃,邊角卷了毛邊,上麵有祖父用朱砂寫的批注。昨夜匆忙出門,隨手就放在了枕邊。

他的目光落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一句上,祖父在旁邊批了個小小的“破”字。董承想起剛讀這句話時的困惑:相若是虛妄,那眼前的病痛是真的嗎?貧民窟百姓的苦難是真的嗎?王醫丞的刁難是真的嗎?可此刻渾身的酸痛提醒著他,這病是實實在在的;昨夜張婆婆的眼淚,也是實實在在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先生,您在看什麼?”小周順著他的目光看去,“是那本佛經嗎?王醫丞說您總看這個,是不務正業。”

“佛說的‘虛妄’,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存在。”董承的聲音慢了下來,帶著病中的虛弱,卻透著一股清明,“就像這雨,下的時候淅淅瀝瀝,可太陽一出來,就蒸發了,留不住。人這一輩子,病痛也好,苦難也好,甚至榮華富貴,就像這雨一樣,來了又去,終究是留不住的。”

小周眨了眨眼:“那留不住,咱們還治病做什麼?”

“因為雨雖留不住,可淋雨的人會冷,會生病,咱們得給他遮雨,給他暖身啊。”董承笑了笑,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就像人會受苦,可咱們能做的,就是幫他少受點苦,讓這苦過去得快些。《內經》講‘上工治未病’,不是說病不存在,而是說要在病沒來的時候就防備著,來了就好好治,這才是醫者該做的。”

小周似懂非懂地“哦”了一聲,又舀了一勺藥喂給他。這次董承沒皺眉,就著苦澀的藥味,他忽然想起祖父臨終前的樣子。那時候祖父躺在病榻上,呼吸都帶著喘,卻還是拉著他的手說:“承兒,醫者的手,是用來救人的,不是用來攀附權貴的。長安這地方,看著繁華,其實是個大籠子,困住了多少想做事的人。你要是覺得在這兒施展不開,就出去走走,走到能讓你好好治病的地方去。”

那時候他還不懂,覺得太醫院是天下醫者向往的地方,怎麼會是籠子?可這幾個月下來,他算是明白了。王醫丞的排擠,權貴們的傲慢,藥材的克扣,還有那些“權貴優先”的規矩,像一根根欄杆,把他困在裡麵。就像這次,貧民窟爆發風寒,他想多領些藥材,王顯卻指著他的鼻子罵:“那些賤民的命值幾個錢?把藥材給他們,要是哪位大人需要了怎麼辦?”

藥喝了大半,董承覺得身上漸漸發起熱來,不是之前那種昏沉的燙,而是從骨頭縫裡往外冒的暖,額頭的汗也出得更厲害了,順著臉頰往下淌。他知道這是藥起效了,麻黃發汗,正把寒邪往外逼。

“先生,您出汗了!”小周驚喜地叫道,連忙拿帕子給他擦汗,“是不是好點了?”

“嗯,好多了。”董承深吸了口氣,胸口的悶脹感減輕了不少,“你去把窗推開條縫,透透氣。”

小周應聲去開窗,雨不知何時小了些,風帶著濕涼的氣息湧進來,吹得油燈的火苗晃了晃。窗外傳來街麵的喧囂,有賣花人的吆喝聲,有車馬駛過的軲轆聲,還有遠處酒樓裡隱約的絲竹聲。這就是長安,繁華得讓人迷眼,可繁華之下,卻有那麼多看不見的苦難。

他忽然想起西市那些患痘疹的孩子,想起貧民窟裡燒得迷迷糊糊的小孫子,想起那些因為沒錢看病隻能在家等死的百姓。他們的聲音,被淹沒在長安的喧囂裡,就像雨落在地上,悄無聲息。

“小周,”董承忽然開口,聲音不大,卻很清晰,“等我病好了,咱們把剩下的藥材整理整理,再去看看張婆婆他們。”

小周剛關好窗,聞言立刻點頭:“好!我這就去看看藥材還夠不夠,不夠的話,我再跟蘇伯爺爺求求情,他上次說庫房裡有批陳放的甘草,應該能用上。”

董承看著孩子雀躍的背影,心裡忽然生出一個念頭。祖父說長安是籠子,那籠子的欄杆,或許不隻是權貴和規矩,還有他自己心裡的猶豫。他總想著在太醫院站穩腳跟,再慢慢做些事,可等著等著,多少能救的人錯過了機會?

他重新看向那本《金剛經》,指尖輕輕拂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句。祖父在這裡批了“行”字。或許,“無所住”不是讓他什麼都不做,而是讓他彆被眼前的困局困住,該走的時候,就得邁開步子。

雨漸漸停了,天邊透出一點微弱的光。董承覺得眼皮越來越沉,藥勁上來了,困意像潮水般湧來。他閉上眼睛前,最後一個念頭是:這長安,或許真的不是他該久留的地方。可西行的路那麼遠,前路又會有什麼等著他呢?

想知道雙經渡是否會下定決心離開長安,他的病又會如何發展?且看下集。

喜歡雙經問渡請大家收藏:()雙經問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長生修仙:從煉器師開始肝滿修仙百藝 我愛助人為樂 我的大辮子生涯 林薇 六零軍嫂養娃:她嘎嘎亂殺 瘋批總裁,天價債,她帶球跑了 捉奸渣夫後,夫人轉嫁大佬顯懷了 風起京華,攜手一生 回到聯姻當天,我改嫁渣男小舅 熾野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