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河流,多為季節性的。
由於林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這裡缺乏良好和穩定的隔水層。
所以十年久旱、水貴如油。
從1436年到1949年,其間的514年間,先後有307個村子取水困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全縣有耕地98.5萬畝,而水澆地僅有1.24萬畝。
這裡曾發生旱災100多次,絕收30多次,人人相食5年次。
1942年1943年大旱,又遇到蝗災。
縣內逃荒外出戶,占總戶數的14。
餓死1650人,占總人口的4.3‰。”
王守常聽了皺眉,搖頭說道:“連續乾旱的年頭,這裡就是人間地獄啊!”
蒙豆豆點頭,又說:“解放初有過統計,全縣550個行政村中,遠道取水的村,就有307個。
成千上萬的人,圍著一口井取水的情況,十分常見。
長長的井繩,甚至能把堅硬的井口,磨出一條條深溝。
旱魁為虐,摧殘生命。
千百年來,在缺水環境中苦苦掙紮的林州百姓,祖祖輩輩都在想水、盼水,始終懷有求水之夢。
從元朝到新中國成立前,林州人自發地修過十幾條引水渠。
但是,一遇到連年大旱,水源枯竭,渠道就無水可引,仍然擺脫不了水的製約。
失敗、鬥爭,再失敗、再鬥爭,他們就這樣,屢敗屢戰,頑強抗爭!”
王守常望著遠方壁立的群山,點頭說道:“可悲可歎,也可歌可泣啊!”
梁有餘和孩子們玩了一圈,都過來聽他們聊天。
蒙豆豆看著他們,又說:“這兒有一個謝公渠。
謝公,是明代萬曆年間,在林縣擔任知縣的謝思聰。
有一次,謝思聰到洪穀山視察民情,看到當地百姓成群結隊去洪穀河中擔水。
山路難行,往往一擔水從山上挑下來,隻剩下不足一半。
這種情況,讓視水如命的百姓痛心不已,又無可奈何。
謝思聰當即決定,率領當地的社首和水利專家,登山勘察地形,準備開渠引水。
百姓聞聽以後,高興得奔走相告。
一時間,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根本不用動員,百姓們就扛著工具上山了。”
見眾人聽得入迷,他繼續說:“曆時三年多,一條寬30厘米,高30厘米,長達9公裡的水渠,終於完工了。
當地百姓感恩於謝思聰的功德,把這條渠,命名為謝公渠。
清乾隆年間,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造福、勤政廉潔的父母官,在渠邊,建造了謝公祠。
還在祠內,刻製了六幅石刻,展示了謝公體恤民情、為民造福的愛民情懷。”
秦關意聽了,看著蒙豆豆說:“豆豆哥哥,聽以群哥哥說,這裡的孩子,從小就要去很遠的地方挑水,一挑一整天也很正常。
以群哥哥的爺爺奶奶,還幫助幾個孩子家,挖了儲水窖,讓他們能省出時間來,上學讀書。
你能不能和溫習叔叔說一下,讓他出錢,在有水的地方蓋一個學校。
這樣,那些排隊擔水的孩子,就能利用排隊的時間,去學校上學。
放學的時候,再擔水回家了!”
蒙豆豆聽了,對她豎起了大拇指,笑道:“關意真是個善良的好孩子!
捐助孩子上學,捐助修水渠,都是可以考慮的。
蓋學校的事,則需要因地製宜。”
見秦關意聽了不解,王守常說道:“擔水,除了排隊的時間,還有路上的時間。
不解決水渠、水窖的事,孩子們的學習時間,還是不夠用。”
梁九斤在一邊聽了,點頭說道:“不錯,這件事要等郭以群的媽媽回來,再向她請教。”
秦關意聽了,這才點頭。
這時,周嫻香等人,已經把餃子包好,隻等郭以群他們回來。
一直等到晚上六點,郭以群、艾青青和一個穿著青布小褂的中年婦女,才走進了小院。
指著那婦女,郭以群介紹道:“這就是我媽媽施青萍。”
施青萍與大家打過招呼,然後說:“前天,我們小店村每家每戶的代表,都去合澗鎮開了修渠動員大會。
合澗鎮領導組織我們,準備從合澗村人民大橋附近,引淅河水,修建建設渠。
計劃之中,建設渠長6公裡,能灌溉耕地2000畝。
這條渠建好以後,渠水流經東郭家園、萬羊坡等村後,就能引到我們小店村來了!”
想起耽誤了大家吃晚飯,她一邊張羅著燒火,一邊說:“前段時間,以群來信,讓我認捐了一筆修渠捐款。
這筆捐款,正好派上了用場。
剛才,以群和青青找到我,我們立即去村裡,辦了捐款手續。
耽誤了吃飯時間,慢待了大家,實在是對不起啊!”
見眾人理解自己,她十分高興,端出一碟陶碗,一邊用開水燙著,一邊又說:“現在小店村的村長,是原來八路軍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皮定均司令員的老部下。
他參加過愛民渠的建設,這次修建建設渠,有他帶著我們乾,就能少走不少彎路。”
郭以群聽了,在一旁笑道:“起修渠的事,媽媽高興得,就像個小孩兒。”
施青萍下著餃子,點頭說道:“以群批評得對!
我的確是太高興了,等小店村有了水,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能拔了窮根,孩子們也就有了希望!”
秦關意聽了,問道:“他們就能在家門口上學了?”
喜歡門西雙榜請大家收藏:()門西雙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