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飛快,一轉眼,三天的春節假期,就到了最後一天。
中午,郭以群一家人剛剛從林縣回來,就聽郭以剛說,梁九斤回到了南京。
而且,還帶回了宗渝虎和侯佳佳的一雙兒女。
他們安頓好了行李,扛了兩大包從林縣帶來的特產,動員了郭以剛,一起來到了9號大院。
郭以群把紅棗交給艾葉,請居委會代勞,分給捐贈衣物的鄰裡們。
艾青青拉著艾葉和周嫻香,去聊林縣新聞。
秦關意見郭以剛也來了,笑道:“你真是稀客,怎麼舍得過來的啊?!”
郭以剛聽了,避而不答,反問道:“怎麼啦,我就不能來嗎?”
梁九斤聽了,擔心惹惱了他,忙製止住秦關意。
又讓郭以剛帶著郭曉店、和郭曉玲,進家去坐。
郭以剛擺了擺手,徑直去了梁有餘的房間,找梁有餘、蒙不遲和宗且示玩。
四個人有說有笑地商量了一下,就去大院,找了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了起來。
梁九斤和郭以群見了,這才放下心來,一起去各家拜年。
拜完年,兩人痛快地聊了好一陣。
當說到林縣準備建設引漳入林工程的時候,一起去了溫習家。
芮康城、邱達光、章文櫻、馮捕蟬、範竹毫、馮照山等人,正聚在溫習家聊天。
白薇見他們進來,忙泡了茶,招呼著讓兩人坐下。
看著郭以群,溫習問道:“以群,去年全國大旱,林縣的情況怎樣?”
郭以群點頭,說道:“林縣十年九旱,旱情也非常嚴重。
不過,總算沒有絕收!”
看著眾人,他想了想,又說:“根據林縣水文所掌握的情況,去年的夏旱,林縣的旱情發生早、持續時間長。
旱前,還遇上了‘空梅’,雨水偏少。
從5月中旬到8月上旬,連續90天,沒有下過一場透雨。
特彆是6月中旬到7月底的50天內,雨水極少,氣溫偏高,蒸發量大。
河流的水位急劇下降,很多塘庫都乾涸了。
直到8月上中旬,好不容易盼來了幾場透雨,解除了旱情。
這種天氣,非常極端,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將來,林縣隻有多建水利工程,特彆是大型的水利工程,才能抗得住這樣極端的天氣。”
見眾人聽了,頻頻點頭,他接著說:“去年11月1日,毛主席在新鄉火車站,接見了豫北地區的縣委書記。
他老人家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辦水利。’
在毛主席的號召下,林縣縣委和群眾,很快就提出了‘十變’的口號。
其中包括旱地變水地、禿山變林山、坡地變梯田等等。
大家在山上挖魚鱗坑、修排洪渠、修澄沙坑、打旱井、挖蓄水池,想了很多辦法,大興水利工程。”
邱達光聽到這兒,問道:“有沒有具體的例子?”
郭以群聽了,點頭繼續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林縣縣委在庵子溝召開的現場經驗交流會。
會上,大家製定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規劃,發出‘開展一千個庵子溝運動’的戰鬥號召。
目前,縣裡正在興建英雄渠和弓上、南穀洞、要街三座中型水庫。
還有人提出,要引濁漳河水,進入林縣,爭取徹底解決林縣的缺水問題。
希望這些水利工程,對抵抗洪澇災害,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邱達光點頭,說道:“引水工程,耗力耗錢,能出台這樣的縣域解決方案,那是最好的事情了。
這樣做,就能避免重複規劃、設計、勘測和建設。
也能集中力量,提高新修水利工程的抗災等級。”
想了想,他又說:“除了引水工程,保土固土工作,也不容忽視。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全國各地都在大力開墾農田,放倒了大量的樹木。
第二個五年計劃一開始,因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又加大了砍伐樹林的力度,導致南北方的土地缺少植被,水分流失嚴重。
1958年夏末,我國光是華東、東北地區,就有800多萬頃農田受到了旱災。
如果水土保持得好,其中的一部分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或者減輕的。”
溫習聽了,歎道:“去年18月,全國發生大麵積旱災,涉及到冀、晉、陝、甘、青與西南川、滇、黔及華南的粵、桂等省區。
春旱的時間長,波及麵廣,嚴重影響了農作物播種、生長。
河北省中部、東部,連續200多天無雨無雪。
5月中旬,西南、華南及冀東持續乾旱。
入夏以後,光是吉林省,就有266條小河、1384座水庫乾枯,為近30年未有的大旱。
去年一年,旱災已經波及到了24個省區,受旱2236萬公頃農田。”
梁九斤想起購置年貨遇到的事情,說道:“難怪過年之前,不遲去買山芋粉絲,南北貨商店已經在限量供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聽說,國家供應給城市居民的糧食,也可能發生變化。
但是,供應糧食的數量,不會減少。
隻是會在供應品種上,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