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且示聽了,一個激靈,爬了起來。
他隔著車棚上的窗口,往外看去。
果然,見到高高的寶塔山,屹立在車隊的前方。
沒過多長時間,汽車一一停了下來。
有幾個戴著“延安紅衛兵接待指揮部”袖標的人,指揮大家下車排隊,清點人數。
然後,其中一個人,從背包裡掏出一些半透明的小紙袋,依次發給了大家。
宗且示跟在隊伍後,領到紙包,打開一看。
原來,那是延安寶塔山紀念章。
他大喜過望,趕緊把紀念章彆在了胸前。
發完胸章,指揮部的人,又帶著大家排隊,去了接待站。
傍晚,眾人被領著,進了延安中學的一間教室。
教室的兩側,用課桌拚成了兩排床鋪。
床鋪中間,打著地鋪。
床鋪和地鋪上,都鋪著草墊子。
草墊上,卷著各人的行李。
按照規定,男生睡地鋪,女生睡床鋪。
不一會兒,操場上就響起了集合吃飯的哨聲。
眾人第一次,吃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小米飯、南瓜湯和燉土豆片。
他們一邊吃,一邊對照課本上的描述,越吃越香。
晚上,郭以剛和蒙不遲,照例給大家補習。
在這裡住宿的其他紅衛兵見了,紛紛駐足觀看。
郭以剛見圍觀的人太多,大家已經不能集中精力學習。
便與傳達室的師傅商量,和蒙不遲一起,帶著眾人,在傳達室裡,上了三小時的補習課。
第二天,大家起早,去了寶塔山。
路過延河大橋時,見到好多人,正在排隊照相。
拍照攤靠著的護欄邊,立著幾幅放大的樣照。
大家見了,覺得在這個地方拍照,非常有紀念意義。
於是,趕緊排在了隊伍後邊。
不一會兒,照相攤的人,給每人發了一個信封,同時收取了五毛錢的照相費。
然後,讓大家在信封上,寫好收信人地址和姓名。
等排到了宗且示,照相師傅接過信封,遞給身邊的助手。
然後,指揮他斜靠著延河大橋的欄杆,背對著寶塔山和延河,擺好姿勢笑一笑。
接著,隻聽“哢嚓”一聲,像就照好了。
眾人一一照完相,圍著寶塔轉了一圈,下山去了王家坪革命舊址。
在那兒,他們參觀了軍委禮堂、作戰研究室和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葉劍英舊居。
接著,又去了鳳凰山下的中共中央辦公地。
這裡,是紅軍來延安以後的第一個駐地。
毛主席就是在這裡,寫作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等著作。
鳳凰山麓,還有一座延安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有3萬多件,曆史照片有5500多張,圖書資料有1萬餘冊。
裡麵,還有延安時期出版發行的報刊雜誌100餘種。
蒙不遲學的是政治專業,在這裡逗留的時間最長。
等馮念初陪著他,參觀完出來,其他人,已經問好了去“四·八”烈士陵園的路。
烈士陵園,在八路軍王家坪總部的北側。
背枕清涼山,麵對延河。
蒙不遲帶著眾人,一邊參觀,一邊講起了葉挺將軍的生平以及“四·八”空難的經過。
然後,眾人祭奠了王若飛、秦邦憲、葉挺、李少華、趙登俊、魏萬吉、高瓊、黃曉莊等遇難烈士,以及遇難飛機上的美軍機組人員。
接著,又瞻仰了關向應、張浩、楊森、張思德等革命先烈的紀念碑。
因毛主席《為人民服務》一文,其中的主角就是張思德,眾人都非常熟悉。
所以,他們去了第二排的最右邊,在張思德的墓前,停留了很長時間。
墓碑上方,是張思德燒窯的工作照。
碑文上,鐫刻著:張思德,四川省儀隴縣人。
宗且若對張思德犧牲的事跡,知道的不多,馬上去問宗且示。
宗且示今天,憋悶了半天,終於有了說話的機會,立即說道:“1944年,張思德在陝北安塞樓坪的山中,建造炭窯時,窯洞突然垮塌。
張思德將戰友小白,推出了洞外。
自己卻被2米多厚的黃土,深深地掩埋,獻出了29歲的生命。”
宗且若聽著聽著,眼淚撲就簌簌掉了下來。
她一邊哭,一邊說道:“我們的太爺爺,也是被碎石掩埋的啊!”
宗且若的話,提醒了宗且示,他一下沉默了下來,熱淚在眼眶中打轉。
邊好見了,上前扶著兄妹倆,輕輕地說道:“毛主席說過,‘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宗懷仁太爺爺和張思德一樣,都是人民英雄。
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宗家兄妹聽了,才慢慢地收住了眼淚。
從“四·八”烈士陵園出來,眾人又去了楊家嶺革命遺址。
遺址位於延安西北約3公裡的地方,步行十幾分鐘,也就到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