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碩微微一笑,說道:“《莊子·秋水》的典故,應該算不遲叔叔說出來的。”
宗且示聽了,大搖其頭,大聲叫道:“換裁判!”
宗且若、梁小博、梁小成聽了,哪能答應,堅持讓梁小碩做裁判。
宗且示見了,無奈地搖著頭,笑道:“好吧!
就算我,讓不遲叔叔一分。
哼,我照樣能贏!”
然後,接著說道:“濠梁,就是濠水上的橋。
古代的濠水,就是現在的濠河。
它是淮河水係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殷澗鎮鳳陽山北麓。
於縣域之內,自南向北而流。
流至臨淮關鎮,注入淮河。
乾流全長,有56公裡。”
梁小碩聽了,伸出雙手的食指,說道:“一比一。”
蒙不遲點頭,又說:“鳳陽與古代名士鐘子期有關。
鐘子期,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
他與俞伯牙之間,有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這一故事,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梁小博聽了,邊想邊問:“鐘子期和鳳陽,有什麼關係呢?”
蒙不遲看著他,搖頭說道:“具體有什麼關係,我就不知道了。
我沒有看過相關書籍。”
宗且示聽了,馬上笑道:“鐘子期的墓地,位於滁州市鳳陽縣門台鎮小青郢村。
鳳陽,是古代鐘離國故地。
也是鐘姓的發祥地。”
梁小碩見眾人沒有異議,馬上說道:“你們兩個人,一個知其然,一個知其所以然。
二比二。”
宗且示見自己,在蒙不遲說的典故基礎上,順水推舟說了一個。
同時,也得到了梁小碩的認可,便得意洋洋地笑了起來。
蒙不遲斜著眼,驚奇地看著他,問道:“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你說得,到底是真是假?”
宗且示聽了,笑道:“二師傅不信,你就去查!”
蒙不遲見他說得自信滿滿,點頭說道:“就相信你一回!”
接著,又說:“明朝有三個都城:分彆是南京、鳳陽和北京。
朱元璋最初,將都城設在了南京。
後來又計劃,將自己的老家安徽省鳳陽縣,設置為都城,名為中都。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
梁小碩點頭,看了看兩人,說道:“三比二。”
蒙不遲聽了,見宗且示沒有反對,繼續說道:“朱元璋在南京定都,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第一,南京地處江南,經濟繁榮。
當時,全國還沒有平定,在此地定都,可以發揮南京的經濟優勢,讓明朝儘早從戰爭的泥潭中走出來。
畢竟,打仗比拚的是經濟實力。
那個時候,國家的大部分財富,都出自江南地區。
第二,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戰略要塞。
去看地圖就能發現,南京靠近鐘山,臨近長江,背靠高山,麵對天塹,進可攻退可守。
在元朝軍隊,還沒有徹底被消滅的情況下,定都南京是首選。
第三,江南地區降水豐沛,土地肥沃,糧食產量很高。
在那裡定都,可以利用運河,把糧草補給,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北方前線。”
梁小碩聽了,看著宗且示,笑道:“四比二。
且示哥哥加油!”
宗且示見了,輕輕一笑,問道:“為什麼,明朝的都城定在南京,而沒有定在鳳陽呢?”
蒙不遲聽了搖頭,宗且示又說:“這裡麵,有一個傳說。
朱元璋有一個,叫李善長的大謀士。
有一天,他和朱元璋來到了鳳陽,說起定都的事,兩人有了分歧。
李善長說:‘既然,不能確定都城的位置,那就讓天意來決定吧!’
於是,他建議道:‘請主公射一支箭,箭落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建都,不知妥否?’
朱元璋一直想在鳳陽定都,心想:‘一箭之地,能有多遠?
射來射去,還不是在鳳陽的地界?’
於是,他便采納了李善長的建議。
結果,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射出去的箭,還未落地,就被一隻雄鷹叼走了。”
看了看眾人,宗且示繼續說道:“朱元璋的那些將領,立即騎著馬,跟著叼箭的雄鷹,追了過去。
誰知道,這鷹叼著箭,飛出了三十多裡,在鳳陽城外落了一下腳。
接著,並沒有放下箭,繼續向南飛去了。
最後,一直飛到了南京城,才放下了箭,飛得無影無蹤了。
與此同時,一直跟著雄鷹,追擊過來的軍士見了,立即乘快馬,跑回鳳陽,稟報朱元璋。
朱元璋聽了,雖然心裡不願意,也隻能把都城定在南京了。”
梁小碩聽得已經入神,聽到這兒,歎道:“這隻雄鷹,飛得可真遠!”
宗且示撫著她,笑道:“這隻鷹,就是明朝的定都神鷹!”
見梁小碩光顧著說話,沒有報比分。
宗且示推了推她,問道:“幾比幾了?”
梁小碩聽了,這才緩過神來,笑道:“四比三,不遲叔叔領先。”
宗且示點頭,又問:“你想不想知道,神鷹第一次落腳的地方,和雙顯爺爺、指柔奶奶的乾校,有什麼關係?”
聽了他的問話,不單是梁小碩,孩子們也都點著頭。
蒙不遲聽了,覺得奇怪,問道:“且示,你是怎麼知道這些事的?”
宗且示見了,看著他和梁小碩,笑著問道:“我說出來,算不算四比四?”
喜歡門西雙榜請大家收藏:()門西雙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