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且示聽了,把史滿平拉到磚椅上坐下,接著問:“乾校隻有三四十個人,能種得完四百畝荒地嗎?”
史滿平想了一下,說道:“肯定能種完。
但是,不能肯定,他們種得好!”
見宗且示聽不太懂,他又說:“乾校的四百畝荒地,有地勢高的旱地,也有地勢低的窪地。
開墾的時候,隻要舍得下力氣,把地刨得深一點,石塊撿得乾淨一點。
然後,再圍地成田,種上水旱植物,就算種完了。”
宗且示聽了點頭,繼續問:“地已經開墾好了,莊稼也全部種上了。
最難的一道關,已經過去了。
為什麼還不能肯定,他們種得好地呢?”
史滿平聽了,歎道:“在我們這兒種地,一半靠人,一半靠天。
靠人,講究的是種子好、人勤勞、管理得當。
靠天,講究的是風調雨順,不旱不澇。
我們這兒,雨水少,地留不住水,乾旱的年份也多。
家家戶戶都盼著,老天爺多下幾天雨。
都希望,到處溝滿壕平的。”
宗且示聽了,邊笑邊說:“所以,才有了爺爺的名字!”
史滿平聽了,笑著點頭。
蒙豆豆想了想,問道:“水田的收益,應該更高一點吧?”
史利群點頭說:“那是當然。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水田可以種麥子、稻子,一共兩季糧食。
與此同時,還能套種油菜。
旱田隻能種一季,還隻能是旱田作物。
第二,水田可以通過灌溉,解決乾旱問題。
旱田隻能,望天收了。”
宗且若看著他,問道:“難道,旱田就不能灌溉嗎?”
史利群聽了,笑道:“不能!
旱田地勢高,水往低處流。
如果,上麵沒有水源,農作物就灌溉不了。
望天收的田,才叫旱田。
旱田上種的農作物,隻在剛種下去的時候,靠人工挑水,上去澆一遍。
之後,就很少再澆水了。
完全要靠,老天下雨。
雨水多一點,收成才會好一點。”
宗且示聽了,點頭又問道:“乾校的荒地,旱地多,窪地少。
完全靠望天收,雙顯爺爺和指柔奶奶,就要餓肚子了!”
冷雙顯聽了,搖頭說道:“不會的。
對我們這些乾校學員,國家會給一些生活補貼。
你放心,餓不了肚子的。”
張指柔點頭,補充說道:“不過,要想改善生活,就必須把果園和荒地種好。”
梁小碩聽了,馬上說道:“要是能想辦法,把水引上學校。
然後,再從山上往下灌溉,就能把果園和荒地,都變成水田了。
這樣,雙顯爺爺和指柔奶奶,也就能改善生活了。”
梁九斤聽了,搖頭說道:“引水上山,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不過,如果能找準水源,倒是可以多打幾口井。
這樣,果園和菜地的灌溉用水,就不成問題了。”
秦關意聽了點頭,說道:“要是以群哥哥在,那就好了。
他是水利專家,一定有辦法,通過水利工程,來改變農田用水結構。”
蒙不遲聽了,邊想邊說:“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
書上記載了一種不用油、也不用電的裝置,能讓水往高處流。”
史滿平聽了,大感興趣,說道:“快給我們詳細說說!”
蒙不遲點頭,又說道:“但是,這種裝置,不能解決水源。
使用的前提,是低窪處的蓄水塘,裡麵一定要有水。
這樣,生產隊引水灌溉旱田的時候,就能節省人力。
而且,用這種方法,可以持續給高處的旱田澆水,提高旱田作物的產量。”
史利群聽了,問道:“不知道,這種裝置成本高不高?”
蒙不遲想了想,說道:“如果記的不錯,相比農業機械,幾乎不用花錢。
回南京以後,我先去找些資料,然後就寄過來。”
史利群聽了,點頭笑道:“如果真能這樣做,那就太好了。
我們可以,趁乾校這次開墾荒地,嘗試著雙管齊下。
等拿到資料,在挖井、引水的同時,先引井水,澆灌菜地和果園。
如果試驗成功了,就考慮,擴大引水量。
將來,把鎮塘和前塘的水,引往高處,大麵積地去灌溉旱田,提高耐旱作物的產量。”
冷雙顯點頭,說道:“不錯。
但是,大家先不要,對這種裝置抱有太大希望。
畢竟,科技的進步,有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
如果有這麼好的方法,鳳陽的老百姓,不會不知道。
隻能說,有個彆的農業技術,因適用範圍窄,或者適用期極短,使用量又不大,還沒有廣為人知。
為了節省引水灌溉的人力物力,我們可以嘗試一下。”
蒙不遲聽了點頭。
宗且示想了想,說道:“在南京的雙閘公社、沙洲公社,我的確,沒有見過這種裝置。”
梁九斤邊想邊說:“他們那兒,河網密布,降雨量又大。
再加上,也沒有幾畝旱地。
所以,用不著這種東西。”
宗且示聽了,若有所思,說道:“如果,我們想儘快看到水往高處流的奇觀。
也可以打電話給以群叔叔,讓他幫忙,寄資料過來。”
張指柔聽了,笑道:“你那麼急乾什麼?
讓不遲回去,找了寄過來,也就是了。”
宗且示聽了,搖頭說道:“不行。
要不然,我們就趕不上看了!”
喜歡門西雙榜請大家收藏:()門西雙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