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北緣,殘破的長城在戈壁灘上蜿蜒如龍。這裡是農耕文明與遊牧世界的分界線,千百年來,血與火在這片土地上反複浸染。
陳衍早在親征之初,便預料到柔然必會南下騷擾。他在主力西進的同時,秘密委派年輕將領李淵率領三萬偏師,北上布防。
李淵時年二十五,卻已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他出身隴西軍事世家,祖父李虎曾是西涼名將,父親李昞更是北秦開國功臣。此刻,他正站在長城烽火台上,遠眺北方地平線上揚起的塵煙。
“來了。”李淵聲音平靜,眼中卻閃著興奮的光芒,“傳令各軍鎮:按預定方案準備迎敵。”
副將有些擔憂:“將軍,柔然騎兵號稱五萬,我軍隻有三萬,且多是步兵,是否向陛下求援?”
李淵搖頭:“陛下正圍攻姑臧,不可分心。況且...”他嘴角微揚,“三萬精兵,依托長城天險,若還不能退敵,我等還有何顏麵稱北秦銳士?”
他走下烽火台,來到長城內側的“武威軍鎮”。這是北秦邊防體係的核心——以長城為屏障,後方每隔三十裡設一軍鎮,屯兵儲糧,相互支援。
“烽燧係統可完好?”李淵問軍鎮守將。
“全部檢修完畢,日夜有人值守。一旦有警,半日之內消息可傳遍千裡邊防。”
“地道網呢?”
“各軍鎮之間皆有地道相連,糧草兵員可秘密調動。”
李淵滿意地點頭。這套邊防體係是陳衍親自設計,融合了曆代長城防線的優點,又加入了北秦的技術創新。
此時,柔然大軍已至長城外。主帥庫仁拔看著眼前殘破的城牆,不屑地大笑:“漢人就會修牆!但再高的牆,能擋住草原雄鷹嗎?”
他下令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武威軍鎮,一路繞道尋找長城缺口,主力則直撲最薄弱的口子隘。
然而柔然人很快發現,這次的“牆”與以往不同。
當先鋒部隊試圖攀爬長城時,牆上突然冒出無數箭孔,箭矢如雨般傾瀉而下。更可怕的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弩炮開始發威——這是公輸衡設計的“連弩車”,可連續發射十支巨箭。
第一波進攻被打退,柔然損失數百人。
庫仁拔暴怒,親率主力猛攻口子隘。這裡長城較為低矮,看似容易突破。
但就在柔然騎兵接近城牆時,地麵突然塌陷!無數人馬掉入深坑,被坑底的鐵刺穿體而過。這是北秦工兵精心布置的“陷馬坑”,表麵用草席浮土掩蓋,極難察覺。
“卑鄙的漢人!”庫仁拔眼睛血紅,“用火攻!燒了這段城牆!”
柔然騎兵射出火箭,但長城牆體經過特殊處理,覆有粘土層,難以點燃。反而北秦軍從牆頭投下“猛火油罐”,燒得攻城敵軍哭爹喊娘。
接連受挫,庫仁拔改變策略,分兵多處同時進攻,試圖找出防線弱點。
但他不知道的是,李淵通過烽燧係統和地道網,對柔然的動向了如指掌。
這天,一支柔然偏師終於找到一段坍塌的長城缺口,悄悄潛入。領兵的萬夫長兀術得意道:“漢人防得住正麵,防不住側麵!從此處殺入,必能攪個天翻地覆!”
他們趁夜深入百裡,黎明時分來到一個叫“黃羊灘”的地方。這裡水草豐美,正是休整的好地方。
“下馬休息!”兀術下令,“吃飽喝足,明日血洗漢人村莊!”
然而就在他們生火造飯時,四周突然響起號角!無數旗幟從沙丘後豎起,北秦騎兵如天降神兵,從四麵八方殺來!
“中計了!”兀術大驚,慌忙應戰。
但北秦軍早有準備,專門針對柔然騎兵的特點設計了戰術:先用絆馬索擾亂陣型,再用長槍方陣阻擋衝鋒,最後弓弩手集中射擊。
戰鬥變成一邊倒的屠殺。兀術拚死突圍,身邊親兵越來越少。最後被一個年輕北秦將領一槍挑落馬下——正是李淵親自帶隊埋伏。
“綁了!”李淵冷聲道,“其餘人清理戰場,不可放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