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既定,年號已立,吉日也在欽天監不眠不休的推演觀測中初步圈定了幾個備選,隻待最終聖裁。然而,這一切都隻是藍圖和名目,真正要將新朝的氣象與法統具象化、儀式化,讓天下人看得見、聽得著、感受得到的,則是那場即將到來的登基大典本身。時間驟然變得緊迫起來,禮部衙門和太常寺,瞬間成為了整個長安城最忙碌、最焦灼,卻也最亢奮的所在。
禮部衙署內,往日相對清閒的官員們如今幾乎是奔跑著處理公務。廊下堆滿了從皇家書庫和民間征集來的古籍典章,竹簡、帛書、紙卷堆積如山。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墨的味道、新研的墨香,以及官員們因熬夜而不得不靠濃茶提神所散發出的苦澀氣息。
大堂之內,尚書令崔浩坐鎮中央,他雖然總攬全局,但登基大典這等關乎國體禮法的頭等大事,他必須親自把關。太常卿鄭默、禮部尚書以及幾位精於禮製的博士、郎官圍坐一圈,人人麵前攤開著資料,爭論聲不絕於耳。
“陛下登基,首要便是祭天!”一位白發老博士情緒激動,指著《周禮》上的記載,“圜丘祀天,儀仗、祭品、樂章、禱文,皆有古製可循,一絲也錯不得!此乃溝通天人第一要務!”
“劉公所言甚是,然亦需考量時宜。”禮部尚書較為年輕務實,蹙眉道,“《周禮》所載固然隆重,但有些祭品、車駕規製,恐非一時所能備齊。且我大秦新立,是否需全然照搬,還是可略有變通,既顯莊重,又合現實?”
“變通?”老博士立刻吹胡子瞪眼,“禮者,天地之序也!豈能輕易變通?稍有差池,便是對上天不敬!”
崔浩輕輕敲了敲桌麵,止住了爭論,聲音平和卻自帶威嚴:“二位所言皆有道理。祭天之禮,核心在於誠與敬,形式可酌古準今。鄭太常,你以為如何?”
鄭默沉吟道:“下官以為,核心儀程、祭文、樂章須遵古禮,以示正統。但具體車駕、儀仗規模,可依據現有國力略作調整。譬如,天子鑾駕,古製需六馬,但若一時難覓純色神駿,五馬亦可,關鍵在於威儀整肅,而非一味追求古書數字。”
“善。”崔浩點頭,“便依此議。祭天圜丘之禮,由鄭太常牽頭,參照漢魏故事,結合《周禮》,三日內拿出詳細儀注,包括祭品清單、儀仗隊列、君臣站位、禱文範式。”
“下官領命!”鄭默鬆了口氣,立刻帶著幾位博士到偏廳詳細商議去了。
另一項重大議題是鹵簿儀仗。這關乎皇帝出行的排場與威嚴,是給天下萬民最直觀的視覺衝擊。
“鹵簿製度,秦漢以來皆有增損。”負責此事的官員呈上厚厚的圖樣,“旌旗、傘蓋、扇、戟、幡、幢、節……種類繁多,規製森嚴。各物尺寸、顏色、紋飾、數量,乃至持器者之官服、步伐,皆有定式。”
崔浩仔細翻閱著圖樣,問道:“新朝初立,可能備齊?”
官員麵露難色:“若完全依照前朝全盛時規製,恐力有未逮。尤其是一些罕見器物,工匠需時間打造……”
“不必求全。”崔浩果斷道,“揀選核心、顯要之器,優先趕製。旗幟務必鮮明,甲胄務必精良,核心儀仗務必齊整。數量可略減,但質量不可降!要讓人一眼望去,便知是王者之師,新興之氣,而非前朝衰敗之象。尤其龍旗、節鉞、金瓜、斧鉞等物,乃權力象征,不可或缺。”
“是!下官明白!”官員記下要點,匆匆離去督造。
關於服飾的爭論則更加細致。皇帝的袞冕是重中之重。
“袞冕之製,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一樣不可少!”老博士們在這點上異常堅持。
“材質呢?前朝用金線、玉珠、東珠……”
“用。”崔浩一錘定音,“陛下登基,乃千古盛事,服飾用度,當儘其所能,彰顯皇家氣度。著內府、將作監合力,選用最好材料,召集最好工匠,日夜趕工。皇後、太子及百官朝服,亦需儘快定樣趕製。”
樂章方麵,太常寺的樂官們更是忙得腳不沾地。登基大典不同環節需配以不同的樂章:祭天時莊嚴肅穆,皇帝升座時恢宏磅礴,百官朝賀時喜慶祥和……既要複古音雅樂,又需有新朝氣象。
“《韶》樂雖好,恐太過古遠,音律難複……”
“可參考漢《大風歌》、魏武帝之樂府,取其氣勢,融以雅樂正音,譜寫新曲!”
“歌詞需重擬,頌揚陛下功德,祝願大秦永興!”
樂官們爭吵又合作,古老的編鐘、磬、塤被重新擦拭調試,新的樂譜在反複修改中逐漸成型。
未央宮內,陳衍也並非全然不管。每隔一兩日,崔浩便會將商議好的重要儀注概要呈報禦前。
陳衍仔細翻閱著關於祭天儀程、鹵簿清單、袞冕紋樣的奏報,大部分都點頭認可,隻在關鍵處提出意見。
“祭文不必過於冗長晦澀,誠心正意即可,可讓通曉古文的博士寫好,再以白話釋義,使朕知其中真意,而非照本宣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鹵簿儀仗,壯觀即可,不必過於奢靡,省下錢財,可用於民生。”
“樂章……要好聽,要大氣,但也要讓百姓聽著覺出喜慶興旺,莫要全是古調,曲高和寡。”
他的意見往往一針見血,既尊重禮法,又注重實效和觀感,讓崔浩等人執行起來方向更加明確。
整個禮部和大常寺如同一個高效運轉的工坊,在古籍與現實、理想與時間之間艱難地尋找著平衡。官員們食不定時,夜不安寢,眼睛裡布滿血絲,但精神卻異常亢奮。因為他們深知,他們正在參與的,是一件足以名垂青史的大事,他們正在為一個大一統的新王朝,製定最初的、也是最莊嚴的行為規範與視覺符號。
每一個細節的敲定,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反複的推敲。從皇帝玉璽的尺寸材質,到衛士甲胄上的紋飾;從祭天時燔燒犧牲的品種,到朝賀時百官叩拜的節奏次數……無一不在反複斟酌之中。
古老的禮製被從故紙堆中請出,拂去歲月的塵埃,與新朝的活力和皇帝的意誌相結合,重新煥發出生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整合與複興。
隨著一份份最終確定的儀注圖樣被快馬加鞭送往將作監、織造府、樂府等部門,長安城的能工巧匠們也隨之忙碌起來。織機晝夜不息,鍛造爐火通紅,刻刀起落不停……
一場承載著天命、凝聚著人心、象征著新舊交替的盛大典禮,就在這繁忙、焦灼而又充滿創造力的過程中,一點點地從紙麵的規劃,變為即將呈現在世人麵前的現實。新朝的氣象,首先便在這極致的禮儀追求中,初露端倪。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