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內的律法修訂緊鑼密鼓,地方上的行政改革逐步推行,而關乎帝國生死存亡的另一項根本大計——軍事體製的重構,也提上了最重要的議程。前朝兵製敗壞,或為世兵製,或為寡頭私兵製,或臨時募兵,耗費巨大且難以持久。大秦以武立國,但如今天下未定,強敵環伺,如何建立一支既能有效保衛國家、開疆拓土,又不至於拖垮財政、反噬皇權的軍隊,是陳衍和核心幕僚們必須解決的難題。
一場關於軍製的高級彆會議在兵部新設的衙署內進行。與會者除了皇帝陳衍、尚書令崔浩、大將軍王鎮惡外,還有新任兵部尚書,以及幾位深得信任的高級將領。
兵部衙署內彌漫著一股不同於其他部門的剛硬氣息,牆壁上懸掛著巨大的疆域地圖,角落裡擺放著新式的鎧甲和兵刃模型。
陳衍首先定下基調:“天下未定,武備不可一日鬆懈。然,如前番朝會所議,國庫空虛,亦不可無限度供養大軍。朕需要一支強兵,但必須是可持續的強兵。諸卿有何良策?”
王鎮惡率先開口,聲音洪亮:“陛下!兵貴精不貴多!俺覺得,就得保持現在玄甲軍、羽林騎這樣的精銳,裝備最好,訓練最狠,待遇最高!有這幾萬鐵騎勁卒在手,足以橫掃天下!”他的思路代表了純粹職業軍人的觀點,追求極致的戰鬥力。
度支尚書李繁立刻表示擔憂:“王爺,養一名玄甲重騎,其盔甲、馬匹、糧餉、訓練所耗,足以養活二十名步兵!若全軍皆按此標準,莫說現今國庫,便是豐年,也難支撐三年!”
崔浩緩緩捋須,開口道:“大將軍與李尚書所言,皆有其理。故而,臣以為,當采‘雙軌並行’之策。”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何謂雙軌?”陳衍問道。
“其一,為禁軍。”崔浩解釋道,“即大將軍所言之王牌精銳。遴選天下最勇健之士,配備最精良的器械,給予最優厚的待遇,進行最嚴苛的訓練,專司衛戍京城、宿衛宮廷,以及作為戰略機動力量,應對最緊急的戰事或進行決定性的攻堅。玄甲軍、羽林騎便可納入此列。此軍員額不必多,但務必求精,乃帝國之鋒刃與盾牌。”
王鎮惡點點頭,這個他同意。
“其二,”崔浩繼續道,“便是推行府兵製!”他走到地圖前,“這是我朝根基所在。其核心在於‘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他詳細闡述:“可在關中、隴右、河東等心腹之地,乃至未來穩定的新領土,廣泛推行。將無主荒地、官田依據均田令授予農戶。受田之戶,需承擔兵役。凡受田者,編入軍籍,平時分散居於各地,從事農業生產,農閒時則由地方折衝府組織集中操練。”
“一旦國家有戰事,”崔浩手指劃過地圖,“朝廷憑兵符下令,由各地折衝府召集所屬府兵,自備基本軍資,開赴指定地點集結,由朝廷指派將領統率出征。戰事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士卒歸家務農,將領交還兵權。”
此策一出,眾人皆露出深思之色。李繁首先眼睛一亮:“妙啊!如此,國家平日無需耗費巨資養兵,士卒亦兵亦農,可自給自足大半。戰時卻能迅速集結一支大軍!大大減輕了國庫壓力!”
王鎮惡則蹙眉思考著:“府兵……戰力如何保證?分散務農,操練時間恐不及常備軍。且自備器械,質量參差不齊如何解決?”
兵部尚書接口道:“大將軍所慮極是。故需設立‘折衝都尉’、‘果毅都尉’等專職軍官,負責日常管理和操練,確保戰力。至於軍械,可由將作監統一製式,下發核心部件,或定期檢查修繕。且府兵立功,同樣受賞,亦可選拔入禁軍,以此激勵。”
陳衍聽得頻頻點頭:“此策甚善!府兵製,既可解決兵源與糧餉難題,又可防止將領長期擁兵自重。禁軍則保有一支隨時可用的精銳。雙軌並行,相輔相成。”
他當即決斷:“即令兵部會同戶部,儘快擬定府兵製詳細章程:如何劃分軍府、如何授田、如何編練、如何征調、如何賞恤。首先在京畿及三輔地區試行,逐步推廣至全國。”
“禁軍方麵,”他看向王鎮惡,“玄甲、羽林等部,進行整編,核定員額,優中選優,淘汰老弱。務必保持其絕對戰鬥力。其糧餉裝備,由國庫優先保障。”
“臣等遵旨!”眾人領命。
軍製改革的核心確定後,另一項配套措施也被提出——完善軍銜與勳官製度。
崔浩道:“以往軍中,官職與品階混雜,升遷賞功,有時難以明晰。臣建議,仿效前朝散官製度,並結合軍旅特點,設立獨立的軍銜體係,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及諸號‘將軍’、‘中郎將’、‘郎將’、‘校尉’、‘都尉’等,明確等級,標誌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和資曆,與其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既可兼任,又可相對分離。”
“同時,”兵部尚書補充,“設立勳官製度,如‘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直至‘騎都尉’、‘飛騎尉’等共十二轉,用以酬賞軍功。勳官是一種榮譽爵位,可享受相應待遇,但並非實際官職,旨在激勵士氣,使將士即便未獲升職,其戰功也能得到承認和獎賞。”
“可!”陳衍批準,“此事由兵部主理,吏部、禮部協同,儘快拿出細則。務求公正分明,使將士用命,功必賞,過必罰。”
詔令隨即頒布。兵部衙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官員們劃分折衝府轄區,計算田畝與兵員比例,製定操練章程和征調流程。
而在京郊的軍營裡,變化也悄然發生。玄甲軍和羽林騎開始了嚴格的篩選和整訓,待遇提高,但要求也更為嚴苛。一套初步的軍銜標識係統開始試點,將領和軍官的肩甲、護臂或旗幟上,出現了不同形式的標記以示區彆。
關於勳官製度的討論也在軍營中流傳開來,士卒們聽說即使不當官,立了功也能獲得永不剝奪的勳位和實實在在的賞賜,練武的熱情更加高漲。
一場深刻的軍製改革,就這樣自上而下地推行開來。它旨在打造一個兼顧戰鬥力與可持續性、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動員、有效激勵將士的新型軍事體係。府兵製如廣袤的沃土,為帝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和基礎;禁軍如精煉的鋼刀,是帝國最可靠的武力保障;而軍銜勳官製度則如同潤滑劑和催化劑,確保這台戰爭機器高效而忠誠地運轉。
這支正在經曆重塑的軍隊,即將承載著永興皇帝的野心與夢想,走向未知的戰場。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