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這座曆經滄桑的帝都,在新朝的開創性氣象中,正經曆著一場無聲卻深刻的變化。它不再僅僅是漢家文化的中心,更如同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來自草原的豪邁、西域的神秘、江南的靈秀,以及關中本地的厚重,慢慢地煆燒、融合,逐漸形成一種獨特而蓬勃的“大秦風尚”。
太學:辯經台上的火花
太學經堂之內,今日的氣氛與往常有些不同。高踞講席的,不僅有皓首窮經的漢儒,還有一位受邀前來、身著鮮卑傳統服飾的學者——原北魏官員,以精通漢學與鮮卑曆史著稱的禿發賀。今日辯論的議題,是“王道與霸道”。
漢儒引經據典,從三代之治談到孔孟仁政,強調“王道”以德服人,教化萬邦。言辭雅馴,邏輯縝密。
輪到禿發賀時,他先是恭敬地向漢儒行禮,然後以略帶口音卻流利的漢語說道:“先生所言王道,乃天下大同之理想,賀欽佩之至。然,學生有一問:若遇冥頑不化、隻認強弓硬馬之部族,王道之教化,需耗時幾何?百年?千年?其間邊患不絕,生靈塗炭,又當如何?”
他環視台下那些聚精會神的太學生,繼續道:“我鮮卑先祖起於漠北,深知草原法則。有時,雷霆一擊的‘霸道’,掃平寇掠,劃定規矩,反而能換來數十年的和平,為王道教化贏得時間與空間。如陛下掃平諸胡,定鼎關中,方有今日太學之辯。學生以為,王道霸道,非截然對立,猶如弓矢,王道為的,霸道為矢,無的矢虛發,無矢的難成。”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響起一陣嗡嗡的議論聲。有漢人學子麵露不豫,覺得這是蠻夷之論;亦有學子陷入沉思,覺得不無道理;而那些胡人學子,則大多眼睛發亮,感覺自己的曆史和文化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理解和尊重。
主持辯論的祭酒並未壓製爭論,反而撫須微笑。這正是皇帝和皇後希望看到的局麵——不再是漢文化的單向灌輸,而是在碰撞與交流中,激發新的思考,甚至重塑經典的解讀。爭論本身,就是融合的開始。
市井:舌尖上的交融
西市的熱鬨,最能體現這種日常層麵的融合。
一家新開的“胡姬酒肆”裡,高鼻深目的西域胡姬正踏著急促的鼓點,跳著熱情奔放的舞蹈,腰肢旋轉,裙擺飛揚。而伴奏的樂師中,既有彈奏琵琶、箜篌的胡人,也有吹奏簫、笛的漢人,樂曲竟是改編自江南的吳歌,聽來彆有一番異域風情。座中賓客,胡漢雜坐,舉杯暢飲,看得如癡如醉。
旁邊的食肆,生意同樣火爆。巨大的饢坑裡烤製著胡餅,香氣撲鼻。而案板上,也堆滿了漢人喜愛的蒸餅、湯餅。最受歡迎的,卻是一種“胡漢合璧”的吃法:將烤得外酥裡嫩的羊肉,用新出的、柔軟的麵餅卷起來,再抹上漢人廚子用豆醬、飴糖和胡人帶來的香料調製的醬料,一口下去,肉香、麵香、醬香混合,令食客大呼過癮。
“店家,來碗‘奶酪醍醐’!”一個漢人商販熟門熟路地喊道。很快,一碗用草原奶酪混合杏仁、蜂蜜製成的甜點端了上來,這是他以前從未嘗過的滋味,如今卻已愛上。
而對麵的胡人販馬客,則笨拙地學著用筷子,夾起一箸熱騰騰的“羊湯餄餎”,吃得滿頭大汗,連聲用生硬的漢語讚道:“好!熱乎!舒服!”
語言也在交融。市井之間,能說幾句簡單漢語的胡人和能說幾句胡語的漢人越來越多,連說帶比劃,交易做得不亦樂乎。甚至產生了一些混合的詞彙,比如“胡床”、“胡坐”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軍營:血火淬煉的共生
軍營之中的融合,則更為深刻,帶著血與火淬煉出的默契。
北秦的軍製,本身就體現了融合。既有繼承自北府軍的漢人步兵方陣與弩陣,也大量吸納了歸附的鮮卑、匈奴、羌人騎兵,編為獨立的“義從騎”或“扈從騎”,由獨孤信等擅長騎兵戰術的將領統轄。
操練場上,可以看到身著明光鎧的漢人重步兵,練習著嚴謹的槍陣;不遠處,穿著輕便皮甲的胡人輕騎,則呼嘯著練習騎射包抄。雙方雖訓練科目不同,但號令統一,節奏一致。
更重要的是戰術的交流。漢人軍校開始學習騎術和草原遊擊戰術,不再視其為“野蠻”;而胡人將領則被要求學習漢人的陣法、工程術以及嚴格的紀律。在一次次協同演練和假想敵對抗中,彼此的了解與信任逐漸加深。
飯點到了,炊煙升起。軍營的夥食也變了模樣。大鍋裡煮著胡人喜愛的奶粥,旁邊也蒸著漢人習慣的粟米飯。烤肉是必不可少的,但漢人廚子學會了用更多香料來醃製。最受歡迎的是“大鍋亂燉”,將牛羊肉、胡瓜、萵苣、豆腐等胡漢食材一鍋燉煮,味道濃鬱,營養豐富,兵士們圍坐一起,不分彼此,搶食得不亦樂乎。
甚至娛樂也變了。休沐時,漢人士兵會好奇地觀看胡人士兵摔跤、賽馬;而胡人士兵則開始學著玩漢人的圍棋、投壺,雖然棋藝臭得很,卻笑聲不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在共同目標和嚴明軍紀下形成的共生關係,比任何形式的勸諭都更有力。他們或許語言、習慣仍有差異,但在戰場上,他們是可以將後背托付給彼此的袍澤。
未央宮:高處的視野
陳衍和慕容月時常會微服出行,漫步於西市,或遠遠觀望太學的辯論,甚至悄悄去軍營查看。
看著這日漸濃厚的融合氣息,慕容月輕聲道:“陛下,有時看著他們,倒覺得比我們當年在北府軍時,更多了幾分鮮活氣。”
陳衍點點頭,目光掃過一個正努力向漢人顧客推銷胡珠的胡商,和一個用胡語與賣餅老翁討價還價的漢人少年,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強行推行華夷之辨,隻會製造隔閡與仇恨。唯有讓百姓在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中自然接觸,各取所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方能真正融合。文化,不是誰取代誰,而是…就像那羊肉卷餅,融合得好,便是誰也離不開的美味。”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深沉:“這融合的文化,便是未來大秦的根基。它要足夠寬廣,能容納來自四方的智慧與力量;也要足夠堅韌,能保有我華夏的核心與脊梁。如此,帝國才能既生機勃勃,又不易傾覆。”
文化的融合,如同春雨潤物,細微卻無所不在。它發生在太學的辯經台、西市的酒肆、軍營的飯桌,乃至街頭巷尾的每一個角落。在這日複一日的交融中,一個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