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西市,喧囂繁華之下,隱藏著一條不起眼的窄巷。巷底有一家看似普通的筆墨鋪子,名曰“翰墨齋”。店內陳設古雅,掌櫃的是個總是笑眯眯的中年文士,姓吳,待人接物極為周到,尤其受那些附庸風雅的士子和小官吏歡迎,售賣的上好宣紙、徽墨、湖筆,價格公道,甚至略低於市價。
無人知曉,這家鋪子的後院,另有乾坤。穿過一道隱蔽的暗門,地下竟是一處寬敞的密室。牆壁上掛滿了地圖,其中尤以北魏、南朝宋的疆域圖最為詳儘,上麵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符號與注釋。數條銅管通往地麵不同方向,用於監聽和傳遞緊急訊息。這裡,便是大秦王朝新生情報網絡的中樞之一——“察事聽子”總辦所在。
密室內,燭火通明,卻安靜得隻能聽到紙張翻動和筆尖劃過的沙沙聲。負責人並非朝中顯貴,而是一個麵色蒼白、眼神卻銳利如鷹隼的年輕人,名叫沈墨。他原是北府軍中一名掌管文書檔案的小吏,因心思縝密、過目不忘、且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專注,被陳衍親自發掘,委以重任。他直接對皇帝負責,權力極大,卻鮮為人知。
此刻,沈墨正在審閱各地送來的密報。這些密報形式各異:有的藏在挖空的竹杖裡;有的用特殊藥水寫在尋常家書的字裡行間,需火烤方能顯現;有的則是通過信鴿,腿上綁著細小的密碼筒。
“平城線報:北魏工部於黑山增設匠作營三處,疑為仿製我軍弩機,然其彈簧淬火工藝不及,良品率極低。另,拓跋燾近期頻繁召集部落酋長於陰山狩獵,恐有聚兵之意。”
“建康線報:宋主劉義隆似染微恙,朝政暫由彭城王劉義康及尚書仆射殷景仁主持。二人政見不合,門下官員互相傾軋。另,宋水師於巢湖新造樓船五艘,體型巨大,然機動性存疑。”
“洛陽線報:北魏駐軍糧草調動頻繁,方向指向河內郡,似有加強南岸防務跡象。”
“邊境線報:截獲可疑商隊一支,其貨物中夾帶劣質青鹽,經查驗,鹽包夾層藏有繪製我軍新式糧車構造的草圖,已按律處置。”
每條信息都經過沈墨的初步篩選、比對、分析,去偽存真,然後將其重要性分級,連同他的初步判斷,呈送禦前。皇帝的書案上,每天都會多出一份沒有任何署名、字體工整如印刷的“墨錄”。
陳衍對情報的重視,遠超曆代君王。他深知,在這個沒有衛星和無線電的時代,準確及時的情報,往往比十萬大軍更為重要。他不僅要求沈墨搜集軍事、政治情報,更格外關注經濟、技術、乃至民間輿論動向。
“不僅要知其兵動向,更要知其糧草幾何,民心向背,君臣關係,技術優劣。”這是陳衍給沈墨的指示。
為此,“察事聽子”的網絡編織得極其龐大且精細。其人員構成複雜:
“商賈”:利用往來於南北的商隊,尤其是經營鹽鐵、馬匹、絲綢等戰略物資的大商人,許以重利或政策優惠,使其成為情報的收集者和傳遞渠道。翰墨齋本身,就是一個高級聯絡點。
“遊學士子”:派遣精通經史、善於辯論的年輕士子,前往北魏平城、南朝建康,以遊學為名,混入士人圈子,甚至嘗試接觸低層官吏,從言談辯論中獲取信息。
“歸化胡人”:從歸附的鮮卑、匈奴、羌人部落中,挑選絕對忠誠且機敏之人,利用其民族身份和語言優勢,潛回故地或混入對方部落,打探消息,甚至散播謠言。
“工匠俘虜”:對戰爭中俘虜的敵方工匠,采取懷柔政策,擇優錄用,從中或許能探知對方的技術水平和軍工動態。
“深度潛伏者”:這是最核心也最危險的一環。耗費數年時間,精心培養或策反極少數人,利用各種身份長期潛伏於敵國核心部門,靜默多年,隻在最關鍵時刻傳遞最重要情報。
信息的傳遞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極儘巧思。除傳統的密寫、信鴿、快馬接力外,沈墨還根據陳衍的一些模糊提示,開發了更多手段:利用特定歌曲在酒肆傳唱來傳遞簡單訊號;利用預定版麵的特定廣告來通知接頭的書店;甚至試驗用風箏進行短距離定向訊號傳遞。
對內監控同樣沒有放鬆。針對科舉中暴露的舞弊、功臣的驕奢、地方豪強的陽奉陰違,以及可能存在的北魏南朝細作,“察事聽子”的觸角也悄然延伸。長安的各色酒樓、客棧、市場,都有他們的眼線。但這部分工作更為隱秘,沈墨處理得極為謹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冤獄,所有對內監控情報,他都直接向皇帝彙報,不經任何中間環節。
代價是巨大的。戶部有專門一筆不公開的巨額款項,稱為“特彆采辦費”,用於支撐這個龐大網絡的運作。更巨大的代價,是人的生命。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某個商隊在邊境“意外失蹤”,某個遊學士子“突發急病”客死他鄉,某個深度潛伏者徹底失去聯係……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任何陣亡名單上,他們的功績無人知曉。沈墨的檔案室裡,有一個單獨的銅櫃,裡麵存放著這些“失蹤”人員的代號和最後傳遞的信息。櫃子很重,沈墨每次打開時,臉色都比平時更加蒼白。
這一日,沈墨將一份標注著“絕密·急”的墨錄親自送入宮中。
陳衍展開,上麵隻有簡短一行字:“魏帝密使已抵柔然王庭,饋贈奢靡,疑達成共犯我朝之具體盟約。細節待查。”
陳衍的目光驟然銳利起來。他提起朱筆,在墨錄上批了四個字:“不惜代價。”
這意味著,需要啟動那些沉睡最深、也最危險的棋子,去驗證和獲取這份盟約的詳細內容。
沈墨拿到批回的命令,沉默地點了點頭,無聲地退入陰影之中。
一張無形而致密的巨網,以長安為中心,向著南北兩個方向,更加緊張地運作起來。這場隱藏在歌舞升平之下的暗戰,其慘烈與重要性,絲毫不遜於正麵戰場的刀光劍影。帝國的生存與擴張,不僅依賴於明處的刀槍與耕犁,也同樣依賴於這暗處無聲的角逐與犧牲。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