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盜墓賊阿三自瞿塘峽下遊一路緊追不舍,緊緊跟隨著少年雲沙的蹤跡,兩人前一後朝著巫峽的方向疾行而去。瞿塘峽與巫峽兩峽之間,實際僅有八十多公裡的直線距離,除去瞿塘峽本身的八公裡峽程,剩下的七十餘公裡,對於像他們這樣常年穿行於險山惡水、慣於複雜地形奔襲的人來說,本不算多麼遙遠。然而,這段路途卻絲毫不輕鬆——少年雲沙在拚命擺脫追殺的同時,還必須時刻警惕三峽本土勢力、巨人族以及各路外來者的威脅;而盜墓賊阿三在追擊的過程中,同樣麵臨這些潛在的危險。正因如此,這場生與死的角逐呈現出一種極為特殊的形態:它幾乎完全在夜間進行。少年趁夜色奔逃,盜墓賊借暗影追趕。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竟不約而同地朝著同一個終點進發——下遊五百公裡外的澤月國王城。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人前一後,終於進入了三峽中的第二峽——巫峽。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巫峽自三百萬年後的巫山縣城東側的大寧河口起,向西一直延伸至巴東縣的官渡口,全長四十六公裡,素有“大峽”之稱。這裡山勢險峻、峽穀幽深,以秀美和神秘聞名天下。巫峽之中,群峰競秀、層巒疊翠,雲霧繚繞、江流回旋,行舟其間,如漫步一幅恢弘而靈動的山水長卷。古人雲“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正是對其壯闊氣象的真實刻畫。峽岸兩側青山連綿,群峰如屏,船行江上,時而絕壁當前,似無去路;轉眼間又豁然開朗,彆有洞天,整段航程猶如穿行在一座曲折蜿蜒的天然畫廊。
然而這些攝人心魄的景色,對隻能在白晝偶爾歇腳、大多依靠夜蔽行動的少年雲沙來說,不過是零碎而模糊的片段。他雖身在其中,卻難得真正領略。
這天夜裡,少年並不知道自己正身處神女峰下。他屏息聆聽,四周並沒有追蹤者的腳步聲,隻有江水輕拍岸石的微響。他忽然想到,在如此酷熱的天氣裡,那株麒麟仙草的殘苗一直被他不帶土壤、光溜溜地握在手中,儘管每夜他都會將它浸入江水中保濕,但長此以往,它很可能會枯萎而死。
這個念頭令他再難安心。於是他蹲下身,用這兩天使用的新木棒,借助微弱的天光,在地麵緩緩撬動,挖鬆了一小片泥土。接著,他從行囊中取出一件舊衣,將鬆土仔細包在衣布中央,最後才把那株已經奄奄一息的仙草殘苗小心翼翼地栽植進去。
他再度凝神細聽,仍沒有追殺者阿三的動靜,於是鼓起勇氣踱至江邊,以手掬水,輕輕澆濕了衣包中的土壤。就在這一刻,借著從峽隙間漏下的些微星月之光,他注視著泥土中那株看似脆弱卻承載希望的仙草,心中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激動——它或許真的能活下來!
一想到這株仙草將來可能拯救無數生命,少年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澎湃,悄然流下了眼淚。
隨後少年將衣服的四角牢牢係起,做成一個簡易的布包,又用兩隻袖子結成對子,將包袱背在肩上。雖然整體重量增加了一些,但空出一隻手之後,他在崎嶇山路中行進時更能保持平衡。當然,他仍然會時常用一隻手護住這個以衣為囊的包袱,避免它晃動得太厲害,以免傷及其中那株關乎許多人命運的麒麟仙草。隻是比用手始終握著那株仙草要靈活一些。更關鍵自然還是仙草在衣服包袱中始終可以吸收土壤與水份的營養了。
盜墓賊阿三在巫峽的全段範圍內仔細搜尋,卻始終未能發現少年雲沙的蹤跡,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追過了頭。事實上,他的猜測完全正確。由於後期加快了追蹤節奏,阿三不僅夜間行動,連清晨和傍晚也不放過,一心想儘快找到雲沙。這樣的高效率反而使他趕超到了少年之前,抵達了長江更下遊的地帶。於是,在巫峽至西陵峽之間長達一百多公裡的江段中,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追殺者實際上一直行進在被追殺者的前方,而被追的少年卻整日提心吊膽、寢食難安,完全想不通為何既不聞追殺者之聲息,也始終不見其蹤影。
西陵峽地處三峽大壩下遊約四十公裡處,素以“險峻”聞名,是三峽中實際最長的一道峽穀,西起秭歸縣香溪鎮,東至宜昌城區南津關,全長76公裡,也是長江三峽中最為湍急險要的一段,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它西起湖北省秭歸縣的香溪口,東至宜昌市的南津關,曆來以河道蜿蜒、奇石嶙峋、險灘密布、水流湍急而著稱,舟行其間,無不令人膽戰心驚。西陵峽的峽穀形態尤為奇特,可謂大峽之中嵌套小峽,峽與峽之間又隱藏著更多支峽,例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又名米倉峽)、白狗峽、鎮山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錯綜複雜、氣象萬千。
不僅如此,西陵峽兩岸還分布著許多著名的溪流、清泉、奇石與幽洞,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曆史上,屈原、王昭君、茶聖陸羽、詩人白居易、元稹、文學大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名相寇準,愛國詩人陸遊以及近代將領馮玉祥等眾多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文辭賦,為西陵峽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返星少年亼尛雲沙連日來在西陵峽險峻的峽穀中穿梭,竭力躲避著那個在他腦海裡如影隨形的盜墓賊阿三。他本以為最大的危機來自這個緊追不舍的敵人,卻沒想到,真正的危險往往出其不意地來自彆處。
這天黎明時分,習慣晝伏夜出的少年正準備結束夜間趕路,尋找一處隱蔽的峽穀坡崖作為白天的藏身之所。就在他仔細勘察地形時,突然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整個山穀都為之震動。
少年心頭一緊,立即伏低身子,屏息凝神地朝聲響傳來的方向望去。隻見不遠處塵土飛揚,一個身影在飛揚的塵土中痛苦地呻吟掙紮,發出淒厲的呼救聲。
少年內心陷入矛盾掙紮,他警惕地環顧四周,確認沒有其他人後,終於鼓起勇氣向呼救聲傳來的方向挪動腳步。
當少年走近時,才看清慘烈的景象:峽穀崖坡發生大麵積塌方,泥石流幾乎將那個人完全吞噬,隻露出一個血肉模糊的頭顱和一隻在外無力揮舞的血淋淋的手。
少年雲沙再次謹慎地察看四周,確認沒有埋伏後,才快步上前施救。
“救救我!求你救救我!”那人一雙眼睛充滿強烈的求生欲望。
少年雲沙三步並著兩步跑到他跟前,迅速行動起來。他先用雙手奮力刨開乾燥的石塊和泥土,接著使儘全身力氣搬開壓在傷者身上的巨石。就在他剛要將傷者從泥石中抱出的關鍵時刻,更大的災難降臨了——新一輪更猛烈的泥石流轟然傾瀉而下,瞬間將兩人徹底吞沒。
人們普遍認為隻有洪澇災害才會引發泥石流,且泥石流隻會發生在暴雨頻發的潮濕山區,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真相恰恰相反。乾旱,反而更容易引發泥石流。乾旱期的“土壤預熱”效應導致失去水分的黏土收縮開裂,形成無數裂隙,尤其是持久的乾旱,更成為泥石流頻發的“幫凶”。
長達十餘年的乾旱已使藍星大量地表土壤嚴重收縮,廣泛裂開,岩石變得鬆散。在酷熱氣候下,潛在的泥石流成為無數乾旱地區的隱形炸彈,一旦發生常常形成毀滅性的連鎖反應,令人防不勝防。
這時,恰好有上下兩艘木船經過此地。船上的船工們目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立即在稍遠處停船靠岸。每艘船上下來了三四個船工,他們先是謹慎地觀察山體情況,確認暫時不會發生新的塌方後,迅速回船取來工具,小心翼翼地接近災難現場展開救援。
就在救援緊張進行時,從下遊方向又趕來幾個身高近三米的峽國巨人。這些力大無窮的巨人加入救援後,進度大大加快。經過眾人奮力搶救,兩個被掩埋近半個時辰的受害者終於被成功救出。
此時兩人都已昏迷不醒,峽國巨人先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進行初步急救。
船工們完成救援後重返木船離去,而巨人們則將兩名傷者背回峽穀中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