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腰的平地上,是三間連在一起的紅磚房,屋簷下掛著十幾串茶果,黑褐色的殼裂著縫,露出深褐色的籽。
許北山背著茶籠開了門。
一股混著柴火與茶香的暖氣撲麵而來。
灶上的鐵鍋還熱著。
牆角還堆著剛揉好的茶團,青褐色,帶著股青澀的草木氣。
“這間老茶坊幾十年了,外公不舍得荒了,就保留下來,每年新采的茶都要自己上手做一批......上次送你的茶葉就是外公親手做的。”
蘇婉清在一旁介紹。
茶坊中間擺著特彆的竹匾,比尋常的深兩寸,邊緣纏著紅綢。
許北山掀開蓋在上麵的藍布,露出裡頭攤開的鮮葉:“你們聞聞。”
林默湊近了聞,竟有股淡淡的蘭花香,茶香很醇厚。
許北山看著不苟言笑,卻很喜歡給他們介紹茶:“夏茶更醇厚,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茶多酚含量高。”
說著又指向裡間的木頭滾筒,那是一個老式手動搖青機:“水仙的魂在搖青,得讓這茶香醒過來。”
林默聽得認真,頻頻點頭,相機鏡頭向前,從進門開始他就開始拍攝記錄了。
這些東西可都是賣點,都是錢!
許北山見林默如此鄭重對待,內心也很歡喜,孺子可教也。
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效率,吃不了苦,都不喜歡古法製造,買一堆機器回來製茶,在老一輩的眼裡,如此加工的茶是失了靈魂的。
想起自家的兒子工業化的茶廠,老人平常心裡多少有些落寞的。
此刻碰見願意聽自己講解手藝的年輕人,內心寬慰不少。
許北山積極展示,他掀開蓋子,將剛采摘的鮮葉倒進去,手搖杠柄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像老座鐘在喘氣。
“得看住葉色的變化,剛開始是鮮綠,後麵邊緣會發蔫變成暗綠,等葉梗彎下來不折,這時候就得停,茶香才出來。”
許北山還不忘強調:“機器搖的青太愣,力道不均。”
一股蘭花香傳出來,像是誰在空氣裡撒了把碎花瓣。
林默舉著相機一絲不苟地記錄,還把手機電筒打開來補光。
從搖青到炒茶,揉茶,再到壓茶。
許北山將揉好的茶葉倒進方形木模裡,搬起一塊青石壓在上麵。
“壓茶力道得均勻,壓出來的茶柄才緊實,邊緣齊整。”
牆邊架子上整齊堆放著十幾摞茶餅,用綿紙包裹著,上麵用毛筆寫著日期,最新的是‘七月六日’。
許北山取了塊茶餅帶著三人來到隔壁的茶室。
茶室很古樸,很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