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水縣的官場地震,以一種超乎想象的速度和烈度,迅速傳遍了全省的每一個角落。
第二天一早的《楚南日報》頭版頭條,用加粗的黑體字刊登了省委“風暴”行動的初步戰果。報道中,省委書記趙安邦的批示擲地有聲,省聯合調查組雷厲風行,將一個盤踞多年、官商勾結的汙染毒瘤連根拔起。
字裡行間,充滿了正義降臨的雷霆之威。
而在這篇報道的側邊欄,一個年輕記者的名字和照片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周毅。
報道稱,正是這位剛入職不久的年輕記者,不畏強權,深入一線,經過縝密的暗訪調查,才掌握了宏興化工廠偷排汙水的鐵證,並第一時間通過“內參”渠道,將這份事關民生的重磅材料,送到了省委主要領導的案頭。
一夜之間,周毅成了英雄。
省報集團的大樓裡,前所未有的熱鬨。祝賀的電話幾乎打爆了編輯部的座機,各個科室的同事們路過周毅的工位時,都會熱情地拍拍他的肩膀,喊上一聲“周大英雄”。
“小周,可以啊!一戰成名!這下咱們報社可算是在全省人民麵前露了大臉了!”
“何止是露臉,這簡直是標杆!以後誰還敢說我們記者隻會歌功頌德?”
麵對雪片般飛來的讚譽,周毅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臉上掛著靦腆而疲憊的笑容,不停地對每個人說著“謝謝”,但心裡卻像是揣著一隻兔子,七上八下。
英雄?
他看著報紙上自己那張略帶青澀的臉,隻覺得臉上火辣辣的。
他算什麼英雄?他不過是被人精心挑選,推到台前的一個“傳聲筒”。那個提供“最佳觀測點”、連工廠排汙規律都摸得一清二楚的神秘線人,才是真正的操盤手。
可這件事,他不能說。總編王海山特意找他談過話,讓他就按照“官方口徑”來,不要節外生枝。王海山看得比他透徹,這件事的背後水太深,把功勞都安在一個年輕記者身上,是最安全、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
一個完美的閉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除了周毅自己心裡那點揮之不去的愧疚。
……
與省城的喧囂相比,一河之隔的青龍鎮,則是一片風平浪靜。
江澈坐在自己的新辦公室裡,慢悠悠地喝著茶,手裡拿著的,正是那份讓他心安的《楚南日報》。
看著頭版上周毅那張英氣勃發的臉,和下麵那段“英雄出少年”的溢美之詞,江澈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成了。
自己的“甩鍋大法”,終於從鎮級,走向了省級。
這口天大的鍋,被周毅這個“愣頭青”穩穩地背在了身上,還背出了一種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輿論的焦點,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這個新鮮出爐的英雄牢牢吸引。
再也不會有人去深究,這個記者是從哪裡得到如此精準的情報。
再也不會有人懷疑,這背後是不是另有推手。
他,江澈,再一次成功地隱沒在了幕後,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神秘人”。
這種感覺,簡直比三伏天喝冰水還要舒爽。
他滿意地放下報紙,看了一眼牆上的掛鐘,下午兩點半。距離下班還有三個小時。
他從抽屜裡摸出一本《釣魚技巧三百問》,津津有味地翻閱起來。窗外陽光正好,河水雖然依舊渾濁,但至少那股刺鼻的化工味已經淡了許多。
他甚至開始盤算,等周末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去上遊水質好的地方,試試新學的“台釣”技術。
至於那個被他坑了的同學周毅,江澈心裡隻有一句話:兄弟,這潑天的富貴,你受著吧,不用謝。
就在江澈享受著劫後餘生的寧靜與愜意時,鎮書記孫大海的辦公室裡,他和李衛國也在對著同一份報紙,吞雲吐霧。
氣氛,卻與江澈的辦公室截然不同。
“老孫,你看看,這報紙上,把這個叫周毅的記者都快誇成花了。”李衛國磕了磕煙灰,語氣裡帶著幾分不屑,“一個毛頭小子,他能有這麼大的能量?我不信。”
孫大海沒有說話,隻是將報紙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眼神深邃,像是在研究一份藏寶圖。
許久,他才將報紙往桌上一拍,看著李衛國,一字一頓地說道:“老李,你還沒看明白嗎?”
“明白什麼?”李衛國一臉困惑。
孫大海伸出兩根手指,在報紙上周毅的照片上點了點:“這個人,他不是一把刀,他是一麵盾牌!”
“盾牌?”李衛國更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