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水又市的列車仿佛帶著京城的溫潤氣息,一路南下。
李毅飛靠在商務座的窗邊,看著窗外逐漸變化的景致,心境與一個多星期前北上時已大不相同。
那份初為人父的喜悅和沉甸甸的責任感,讓他對回到工作崗位充滿了新的能量和更清晰的目標。
李毅飛知道,老丈人蘇保國正式進京任職的消息,此刻恐怕早已在北古省和水又市特定的圈子裡悄然傳開。
這層關係,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必然會引起漣漪,
但他更清楚,這絕不能成為自己倚仗的資本,反而需要更加謹慎、更加依靠實績來說話。
果然,回到水又市的第二天,李毅飛明顯感覺到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市委書記張乾州在李毅飛彙報完近期工作後,態度比以往更加和煦真誠,不僅對李毅飛在京城期間市政府的平穩運行表示滿意,更主動提及:“毅飛啊,青雲科技項目是塊硬骨頭,也是金餑餑,省委非常關注。
有什麼需要市委協調推動的,你儘管提,我們全力支持。”這種主動遞出的“橄欖枝”,背後意味不言自明。
甚至連之前在一些具體工作上偶有搖擺的發改委主任金星路,如今請示彙報時也多了幾分發自內心的恭敬和配合,少了許多陽奉陰違的試探。
李毅飛對此心知肚明,但麵上絲毫不露,工作該怎麼做還怎麼做,甚至要求更嚴。
蘇保國的位置帶來的是一種無形的“勢”,但這種“勢”用好了是助力,用不好就是反噬。
他必須讓所有人都看到,他李毅飛在水又市立足,靠的是真本事、實政績,而非嶽父的勢。
李毅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具體工作的推進中。
青雲科技項目的落地進入了快車道,有了京城發改委擴區批複的尚方寶劍,加上省、市兩級的重點關注,土地平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驚人的速度推進。
李毅飛幾乎每周都要去開發區現場辦公一次,解決實際問題。
在一次現場協調會上,涉及到一條高壓線路的遷改,責任單位互相扯皮,影響了進度。
李毅飛當場發火,語氣嚴厲:“我不管你們之前有多少曆史遺留問題,現在,青雲科技項目的投產時間是鐵打的!
三天之內,拿出可行的遷改方案,誰負責的環節卡住,我就問責誰!
需要我親自去找供電公司老總,我現在就去!”
這種不留情麵、雷厲風行的作風,配合著李毅飛此刻隱隱提升的“背景”,產生了奇效。
原本拖遝的問題迅速得到解決,消息傳開,水又市的乾部們私下議論:“李市長這底氣是更足了,但乾事也更狠了,是真不好糊弄了。”
真正讓李毅飛感到“勢”在發生的,是來自古北省層麵的變化。
首先體現是在資金和政策上,以往水又市向省裡申請重大項目配套資金或特殊政策,總要經曆反複溝通和漫長等待。
但這一次,為支持青雲科技產業鏈的初步形成,水又市上報了一個關於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引導基金”的方案,省財政廳、發改委的批複速度快得驚人,而且額度比市裡申請的還有所上浮。
緊接著,在一次非正式的場合,省長王海峰的秘書“偶遇”李毅飛,閒聊中似是不經意地提了一句:“王省長很關心水又市的發展,特彆是你在推動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認為這代表了古北省未來的方向。
讓你放手乾,省裡是支持的。”
這話看似平常,但傳遞的信號卻極其重要。
這意味著,王海峰省長,這位在省內經營多年、與張乾州關係匪淺的封疆大吏,至少在明麵上,對李毅飛的態度從之前的“觀察”甚至略帶“審視”,轉向了“認可”與“支持”。
最大的支持,來自於省委書記曹大偉。
在一次省委專題會議後,曹大偉特意將李毅飛留了下來。
“毅飛,坐。”曹大偉指了指沙發,神情比以往更加溫和,“家裡都安頓好了?孩子挺好吧?”
“謝謝曹書記關心,都挺好的。”李毅飛恭敬回答。
“那就好。”曹大偉點點頭,話鋒轉入工作,“你回來這半個月,乾得不錯。
尤其是在推動青雲科技落地和後續產業鏈布局上,思路清晰,魄力也足。
現在省裡有些不同的聲音,認為我們對水又市,對你李毅飛,支持力度是不是過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