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過梧桐樹葉,在古北大學古樸的校園裡灑下斑駁的光影。
李毅飛的車緩緩地停在行政樓前,他推門下車,深吸了一口帶著書卷氣和草木清香的空氣。
今天,他輕車簡從,隻帶了秘書孟子義和剛剛被他點名兼任市校合作籌備組副組長的李敏。
此行目的明確——與這座在國內理工科領域享有盛譽的頂尖學府,建立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青雲科技的落戶,隻是點燃了水又市高科技產業的第一把火,要想讓這火焰形成燎原之勢,離不開古北大學這樣強大的引擎。
校長陳景河是一位戴著金絲邊眼鏡、氣質儒雅的學者。
他在會議室門口迎接,笑容溫和中帶著審視:"李市長,歡迎蒞臨指導啊。"
"陳校長,您太客氣了,我今天是來拜師學藝、尋求合作的。"李毅飛笑著握手,姿態放得很低,"古北大學是國之重器,我們水又市是近水樓台,若不能好好借力,那就是我這個市長的失職了。"
會談在友好的氛圍中開始,但李毅飛很快察覺到,校方的態度雖然熱情,卻帶著一種學術機構特有的審慎和距離感。
陳校長和分管科研的副校長、幾位重量級的院長,更多地是介紹學校的輝煌曆史、頂尖的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情況,對於如何與地方政府深度綁定、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似乎興趣不大或者說心存疑慮。
"李市長,不瞞您說,"一位頭發花白的材料學院院長呷了口茶,慢條斯理地說,"以前也有不少地方領導來找我們談合作,口號喊得響,最後往往雷聲大、雨點小。
要麼是政策無法持續,要麼是配套跟不上,我們好幾個有潛力的項目,在外麵轉了一圈,最後還是爛在了實驗室裡,可惜啊!"
這話帶著明顯的質疑,會議室的氣氛微微有些凝滯。李敏有些緊張地看了李毅飛一眼。
李毅飛臉上笑容不變,心裡卻明鏡似的。
李毅飛知道,靠空泛的承諾打動不了這些見多識廣的學者,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誠意和看得見的路徑。
"王院長說的情況,我完全理解,也深感痛心。"李毅飛身體微微坐直,目光誠懇地掃過在場每一位學者,"所以今天我來,不是空談願景,而是想和各位探討一種全新的、更可持續的合作模式。"
李毅飛示意了一下李敏,李敏立刻打開學校會議室的投影儀,屏幕上出現了一份精心準備的《水又市古北大學深度融合共建"環古北創新經濟圈"行動方案草案)》。
"我們設想的,不是簡單的項目對接或技術轉讓。"李毅飛拿起激光筆,指向屏幕,"而是共建"三平台一基金"。"
"第一,共建"概念驗證中心"。由市政府出資,在學校周邊建設高標準中試基地和概念驗證平台,專門承接古北大學實驗室裡那些"看上去很美"但風險較高的早期技術,幫助它們跨越從論文到產品的"死亡之穀"。
失敗了,風險我們共擔,成功了,知識產權和收益大頭歸學校和研發團隊。"
這話一出,幾位院長的眼神明顯亮了一下,這直接擊中了他們的痛點。
"第二,共建"校企協同實驗室"。圍繞我們市重點發展的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向,由市裡和龍頭企業出題、出資金,學校出智力、出技術,共同組建一批前沿實驗室,攻關行業共性技術和"卡脖子"難題。
科研人員可以保留教職,同時在企業擔任技術顧問,成果直接在企業轉化。"
"第三,共建"人才旋轉門"。我們設立"水又市特聘專家"崗位,吸引學校的教授、博士甚至優秀碩士生,帶著項目到水又市的企業兼職或創業,市裡給予項目啟動資金、安家補貼和稅收優惠。
同時,也鼓勵我們市的企業高管、技術骨乾到古北大學擔任產業導師,參與人才培養。"
"最後,是設立一支"水又市科創種子基金"。
初期規模五個億,由市財政出資,但委托專業的市場化機構管理,重點投資由古北大學師生創辦的、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科技型企業。"
李毅飛侃侃而談,方案具體到了資金規模、組織架構、利益分配機製,甚至包括了知識產權歸屬的幾種模型建議。
這完全超出了校方領導們對地方官員的固有印象。
陳景河校長摘下眼鏡,輕輕擦拭著,掩飾著內心的震動。
他見過太多來談合作的地方領導,大多停留在"給政策、給土地"的層麵,像李毅飛這樣,能如此深入地理解科技創新規律、提出如此係統且極具操作性的合作方案的,實屬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