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安排在會議中心的自助餐廳。
菜品精致而簡單,體現了節儉辦會的原則。
曹大偉和王海峰被安排在同一張餐桌,與幾位部委領導和兄弟省的負責人同席。
李毅飛則很自然地與幾位地市級的代表坐在了相鄰的一桌。
餐桌上,話題很快從會議的宏觀內容,轉向了各自地方的實際工作。
一位來自北方老工業基地的市長談起了傳統產業工人轉崗再就業的困境,另一位來自西部地區的市長則提到了本地人才外流的煩惱。
李毅飛認真傾聽,不時提出一些問題,也適時地介紹了水又市在促進就業公平,特彆是挖掘“成熟勞動力”潛力方麵的一些初步嘗試。
“我們搞了一個‘銀帆計劃’,”李毅飛介紹道,“不是針對退休人員,而是針對三十五歲以上的、有經驗但可能因技術迭代暫時掉隊的勞動者。
由政府部分補貼,聯合企業和職業院校,提供短期的、高強度的技能提升培訓,並且建立了一個共享人才庫,幫助企業精準匹配這些‘熟手’。”
這個具體的做法引起了在座幾位市長的濃厚興趣。
“培訓效果怎麼樣,企業買賬嗎?”那位北方城市的市長關切地問。
初期確實有阻力,企業擔心培訓投入產出比,也固有地認為年輕人學習更快。
李毅飛坦誠地說,“但我們選取了幾家試點企業,結果發現,這些‘大齡’學員目標明確,學習動力足,而且他們的經驗使得他們能更快地將新技能與原有知識體係融合。
像我們市的一家精密製造企業,一批四十歲左右的員工經過三個月數控技能強化後,不僅上手快,憑借他們多年的機械操作經驗,還能發現一些編程和流程上的優化點,良品率反而提升了。企業現在主動要求增加名額。”
生動的案例總是最具說服力。
餐桌上的交流氛圍變得更加熱烈,李毅飛知道,這不僅是分享,更是一種理念的播種。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地方加入到探索破除年齡歧視、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行列中來。
下午的分組討論,李毅飛被分配在“社會發展與民生保障”組。
這個分組恰好與李毅飛關注的議題高度相關。
小組討論的氣氛比全體大會更為活躍,代表們爭相發言,碰撞思想。
李毅飛沒有急於第一個發言,他仔細聆聽著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崗位代表的見解。
有的代表從社會保障體係完善的角度談如何為勞動者“兜底”,有的從教育改革層麵談如何增強人才的終身競爭力,也有企業界的代表從用人成本和管理效率的角度表達了他們的顧慮。
等到發言時機成熟,李毅飛才沉穩地開口。
李毅飛沒有重複上午在門口的觀點,而是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更具操作性的思考框架:
“各位領導,各位代表。結合上午的報告精神和大家的發言,我認為破解‘35歲現象’,可能需要一個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我初步思考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個體主動、社會協同’的四位一體。”李毅飛條理清晰地說道。
“政府引導,重在破除製度性障礙,完善反就業歧視立法執法,並通過財稅優惠等政策,激勵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市場主導,是要讓企業真正認識到‘經驗價值’和‘穩定價值’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比如降低重複招聘和培訓成本,提升團隊知識和經驗傳承度;
個體主動,是鼓勵勞動者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持續更新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