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使者幾乎同時抵達合州與夔州,顯示出這位蒙古大汗對四川局勢的精準把握和誌在必得的決心。
前往合州的使者陣容龐大,攜帶了忽必烈親自簽署的詔書和厚禮,態度也相對客氣。使者盛讚王堅的軍事才能和忠勇,表示忽必烈大汗求賢若渴,若王堅願“順應天命,歸附大元”,必以王爵相待,合州軍民皆可享高官厚祿,永鎮川中。使者甚至暗示,若王堅應允,忽必烈可默許其保持相當程度的獨立性。
而派往夔州的使者,則顯得更加低調和神秘。使者並非蒙古高官,而是一位漢人儒生打扮的中年文士,名叫郝經,此人乃是忽必烈帳下重要的漢人謀士之一,以能言善辯、熟知漢地情況著稱。他並未攜帶大量財物,隻帶了忽必烈的一封親筆信。
淩嶽在總鎮府接見了郝經。郝經舉止從容,言辭懇切,與想象中凶神惡煞的蒙古使者截然不同。
“淩將軍少年英雄,以雷霆之勢掃平內亂,屢挫我大元兵鋒,大汗聞之,亦深為歎服。”郝經開門見山,並未回避之前的衝突,“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宋室昏聵,賈似道專權,忠良遭忌,氣數已儘。我大汗忽必烈,天命所歸,雄才大略,仰慕中華文化,欲混一四海,再造太平。將軍乃當世豪傑,豈願明珠暗投,為這垂死之朝殉葬?”
他呈上忽必烈的親筆信。信中,忽必烈同樣許以高官厚祿許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之職,相當於一方諸侯),並承諾:“若將軍來歸,夔州一切照舊,卿所部兵馬器械,皆由卿自轄,朕絕不乾涉。但使川蜀安寧,共禦…南方之亂指南宋其他勢力)即可。”
條件不可謂不優厚,幾乎等於承認了淩嶽在四川的既得利益和獨立地位,隻要求他名義上歸順,並調轉槍口。
淩嶽看完信,麵色平靜,心中卻波瀾起伏。忽必烈的手段確實高明,軟硬兼施,極富誘惑力。若他隻是一個普通的亂世軍閥,或許真的會心動。
但他不是。他來自未來,深知曆史的走向,也更清楚忽必烈和蒙古帝國統治的本質。一時的妥協換不來長治久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更何況他身負山海界之秘,誌在打造一個全新的全球帝國,豈能屈居人下?
然而,直接拒絕,必然招致忽必烈的全力報複。如今蒙古帝國統一,實力遠勝從前,一旦大軍壓境,剛剛有所起色的夔州和脆弱的抗虜同盟,能否抵擋得住?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不僅關乎他個人的生死,更關乎整個勢力的存亡,乃至華夏文明的命運。
“郝先生所言,似有道理。”淩嶽緩緩開口,並未立刻表態,“然嶽乃宋人,食宋祿,忠宋事。且我麾下將士,多為抗虜而聚,若驟然易幟,恐人心不服。大汗美意,嶽心領了。然此事關乎重大,需與麾下及同盟諸公細細商議,非一日可決。”
他采用了拖字訣,既未答應,也未明確拒絕,為自己爭取思考和時間。
郝經似乎料到如此,也不強逼,微笑道:“如此大事,自當慎重。在下可在夔州盤桓數日,靜候將軍佳音。隻是大汗耐心有限,望將軍早做決斷,莫要自誤。”
送走郝經,淩嶽立刻召集所有核心成員,並派人火速請王堅派心腹前來以免引人注目),共同商議這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
總鎮府內,氣氛空前凝重。每個人都清楚,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是戰?是和?何去何從?
喜歡時空霸主:從宋末開始打造全球帝請大家收藏:()時空霸主:從宋末開始打造全球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