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解圍,劉整暫時退兵,四川同盟再次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然而,無論是淩嶽還是王堅,都深知這平靜隻是暴風雨前的間歇。阿術麾下的蒙古主力,如同蟄伏的巨獸,隨時可能發出雷霆一擊。
戰後,同盟內部彌漫著一種既慶幸又焦慮的複雜情緒。慶幸的是再次挫敗了敵人的進攻,焦慮的是未來那場注定更加慘烈的決戰。
淩嶽立刻著手進行戰後總結和整頓。
首先是對功勳將士的褒獎和撫恤。嶽璃及“疾風”營將士得到重賞,陣亡者厚恤其家,傷者精心救治。此舉再次明確了有功必賞的規矩,穩定了軍心。
其次是軍事調整。嶽璃部撤回夔州休整補充,但達州等前沿地區的防務並未放鬆,反而趁機加固城防,增修堡壘,實行徹底的堅壁清野,要將邊境變成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
再次是內部整合。借著勝利的威望,淩嶽進一步強化了對同盟各州的控製,將之前一些陽奉陰違的官員或調離或撤換,確保了政令軍令的暢通。同時加大肅反力度,又揪出了一批與蒙古暗中勾結的蛀蟲,毫不留情地公開處置,以儆效尤。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科技和生產的恢複。達州之戰暴露出的問題依然存在:精銳部隊裝備尚可,但普通部隊的武器供應、尤其是箭矢消耗巨大;後勤補給線漫長而脆弱;核心軍工產能因能源和原料問題依舊低下。
尼古拉的出現,雖然帶來了一些新思路,但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淩嶽意識到,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科技整合”。
他召集了以克隆人工程師為核心,包括尼古拉和本土優秀工匠在內的技術團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拋開不切實際的幻想,立足於現有條件,整合中西技術,設計製造一批“簡單、可靠、易量產、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裝備和工具。
於是,一係列“土洋結合”的產品開始湧現:
基於尼古拉提供的扭力彈簧理念和本地材料,設計出了更省力、射程更遠的重型腳踏弩,用於城防。
改進了火藥配方,在威力、安定性和原料獲取難度之間尋找平衡,推出了新的“標準軍用火藥”。
利用簡易機床和手工打磨,集中生產“元勳”步槍的核心部件——槍機和膛線管,而將木托、護圈等非關鍵部件下放給普通工匠製作,提高了效率。
甚至參考尼古拉帶來的歐洲板甲草圖,結合本地鍛造技術,嘗試製作簡化版的胸甲和頭盔,優先裝備精銳突擊隊。
淩嶽還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在絕對保密的前提下,小範圍、有控製地推廣一些最簡單的農業和醫療技術,如新式犁具、堆肥方法、傷口清創消毒流程等,以求實實在在提高糧食產量和士兵的生存率,鞏固統治基礎。
這些措施談不上驚天動地,卻紮紮實實地一點點提升著夔州及其同盟的綜合實力。這是一種在困境中的務實進化,是為了應對最終決戰而進行的艱苦積累。
與此同時,淩嶽並未放鬆對那來自星海的威脅的警惕。能源矩陣的廢墟被嚴格封鎖,所有關於“探針”和異常信號的研究都在絕密狀態下進行。那台柴油發電機依舊在深山中低聲轟鳴,支撐著最核心的研發和醫療,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無線電技術成為了重點發展對象。淩嶽希望能在決戰到來前,實現與主要前沿要塞、甚至與王堅之間更穩定、更遠程的通訊。這或許是他們在技術上唯一能對蒙古保持絕對優勢的領域。
戰後喘息的時間總是短暫。就在淩嶽忙於內政科技整合之時,淩八再次帶來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阿術的主力大軍已經結束休整,開始向西移動,大量的船隻正在漢水集結。而來自北方的偵察也顯示,關中的蒙古軍活動頻繁。
山雨欲來的壓抑感,再次籠罩四川。所有人都明白,決定命運的一戰,即將來臨。
喜歡時空霸主:從宋末開始打造全球帝請大家收藏:()時空霸主:從宋末開始打造全球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