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朝鮮乃,不可不救,至少應給予物資援助,或命登萊、東江鎮出兵策應。
但更多人認為,國內局勢已糜爛至此,明軍實在無力遠征,登萊自身尚需防備孔有德殘部及那股神秘勢力,黃龍部實力有限,且需防禦後金的行動。
最終,崇禎皇帝在萬般無奈下,下詔對侵掠藩屬的行為予以嚴厲譴責,命令立即罷兵退出,並賞賜朝鮮一些綢緞、藥材和少量老舊火器,以示關懷,但明確表示無法派出援軍。
大明的態度,總結起來便是,道義上支持,但卻沒有實際行動。
與此同時,另一路使者懷著更為複雜的心情,來到了後金皇宮。
儘管內心充滿屈辱,但為了國家的存續,不得不以兄弟之邦的名義,向皇太極求助。
皇太極接到求援,並未感到意外,反而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
他幾乎可以肯定,這支在朝鮮鬨出如此大動靜的力量,應該就是黃海上的老對手!
他們的戰略意圖如此清晰——搶占資源,這直接威脅到了後金未來的發展潛力。
後金朝廷內部,對此意見也不統一。
一些貝勒認為這是進一步控製朝鮮,甚至將其變為屬國的良機,主張大規模出兵。
另一些則比較謹慎,認為勞師遠征,消耗巨大,且對手實力強悍,勝負難料,主力應專注於對付大明。
還有像範文程這樣的謀臣建議,可采取有限介入策略,既能幫助朝鮮穩住陣腳,不讓對手輕易得逞,又能借此深入了解這個潛在威脅,同時消耗朝鮮國力,加深其對自己的依賴。
皇太極深思熟慮後,最終做出了精明而務實的決策。
他決定向朝鮮提供一批繳獲來的明軍盔甲、兵器,以及後金自製的強弓、箭矢和部分馬匹,增強其自身抵抗能力。
同時,派遣熟悉朝鮮情況、有謀略的漢臣及部分有經驗的八旗軍官,作為軍事顧問團前往朝鮮,幫助分析敵情,製定避其鋒芒,擾其後勤,固守要點的持久戰策略。
後金派出一支約兩千人的先遣指導隊,由悍將鼇拜率領,成員包括精銳的巴牙喇和部分漢軍旗的火器手。
這支隊伍的任務並非與興國軍進行主力決戰,而是示範作戰,向朝鮮軍隊展示如何應對火力強大的敵軍,進行小規模突擊、夜襲、騷擾後勤線等戰術,並在實戰中近距離觀察、收集這支神秘敵軍的一切情報。
皇太極的算盤打得很精,既要給朝鮮輸血,讓它能繼續拖住甚至消耗對手,又要控製成本,避免深陷泥潭,同時將朝鮮作為了解和試探這個新對手的試驗場。
得到大明道義上的聲援和後金有限的實質性援助後,朝鮮的恐慌情緒稍有緩解,但並未能立刻扭轉戰局。
興國軍依然牢牢控製著沿海據點和幾個大島,而且雙方撕開臉麵之後,對方也不再遮遮掩掩了,再次湧入大量的軍隊和人員,防禦工事更是大張旗鼓地開始建設。
朝鮮軍隊在接受了後金顧問的指導,並得到部分裝備補充後,戰術開始變得靈活,不再尋求正麵決戰,而是依托城鎮和險要地形構築防線,並派出小股部隊,在熟悉地形的向導帶領下,不斷騷擾興國軍的運輸車隊、采礦點和巡邏隊。
後金指導隊在鼇拜的帶領下,更是出手狠辣。
他們利用其單兵戰鬥力強的優勢,組織了幾次成功的伏擊和夜襲,給興國軍的外圍哨所和落單小隊造成了一些損失。
這使得興國軍朝鮮駐防兵團不得不進一步加強警戒,擴大巡邏範圍,並針對性調整部署。
但是興國軍的軍隊可不是吃素的,後金和朝鮮反過來被打了多次的圍剿,損失慘重。
而且過來的所有人,包括礦工以及一些後勤人員都是有戰鬥力的,對方也沒有占到什麼便宜。不過,後金和朝鮮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三千的戰術,卻也是給興國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朝鮮半島的局勢,由此進入了更加複雜的階段。
表麵上,是朝鮮與不明入侵者的對抗。
暗地裡,卻交織著後金與新興的興國軍之間的試探與較量。
漢城朝廷內部,求和的聲音再次抬頭,但礙於體麵和內部壓力,李倧仍在艱難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