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朝堂之上,分成兩派,有的主戰,有的主和,吵成一團。
吵著吵著就由政見之爭,變成了黨爭,相互進行人身攻擊。
這時,兩黨之外的保皇派則隱晦地提出:是否可向天朝上國,也就是大明,或……或後金…….
提到後金時,語氣則是明顯遲疑起來:……請求斡旋或援助?
但此議立刻遭到大多數官員,尤其是自詡朝鮮為小中華的士大夫們的強烈反對,認為向外族求援是奇恥大辱。
朝鮮國王李倧坐在龍椅上,麵色陰沉,內心也是掙紮不已。
他既憤怒於領土被占,又擔心如果戰事不利,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同時更不願輕易向明朝或者低頭。
他是一個有著大野心的人,一直妄想趁機將朝鮮完全獨立出來,脫離明朝和後金對自己的影響和掣肘。
經過激烈爭論和權衡,最終,在主戰派的強烈要求和維護國體的考量下,李倧決定采取軍事行動。
任命李敏鎬為討伐使,抽調京畿道、黃海道等地兵馬約一萬五千人。
並命水師統製使元均率領水師戰船配合,水陸並進,目標直指仁川這個前沿基地。
為了籌措軍餉糧草,東拚西湊,好一段時間方才湊夠。
對於最終和朝鮮的硬碰硬,趙子龍和其他主要的負責人早有這個打算。
同時,一直在關注著朝廷方麵的動向,朝堂上一作出出兵征討的決議,趙子龍他們就收到了消息,並且立即開始著手排兵布陣。
崇禎七年1634年)三月,朝鮮討伐軍與興國軍海外兵團,終於爆發了首次大規模的正麵衝突。
仁川城外。
李敏鎬指揮朝鮮陸軍主力,試圖憑借兵力上的優勢,一舉蕩平仁川前沿基地。
他排出了傳統的步騎混合陣型,弓箭手居前,步兵持長矛、刀盾居中,騎兵兩翼掩護,少量火繩槍兵散布陣中。
然而,當他們進入離基地約五六裡之地時,興國軍陣地上突然響起尖銳的哨聲。
隱藏在簡易胸牆和沙包工事後的興國軍炮兵,首先開始進行炮擊。
上百門火炮同時發出怒吼,炮彈呼嘯著,準確地砸進朝鮮軍隊之中,而且炮彈不是傳統的實心彈,炮彈中都裝填了炸藥,落地之後直接爆炸開來,在地上炸出一個個大坑,同時炮彈碎片直接掃倒一大片人。
當朝鮮軍隊,硬著頭皮將隊形推進到一裡地之時,人員已經減員達到三成,隊形也是混亂不堪。
朝鮮軍隊剛剛脫離了炮火,定下神來。
這時又是一陣哨響,興國軍的步兵,以三排輪射的方式,打出了密集而精準的燧發槍齊射!
砰!砰!砰!砰!
白煙彌漫,鉛彈如同致命的蜂群呼嘯而至!
朝鮮軍前排的弓箭手和密集陣型的步兵如同割麥子般成片倒下,慘叫聲此起彼伏。
他們的弓箭射程遠遠不及燧發槍,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還擊。
李敏鎬大驚,急令兩側的騎兵衝鋒,試圖衝亂對方陣型。
然而,興國軍陣中早已準備好的小毛驢輕型野戰炮這時也開火了!
這是宋應星他們根據趙子龍想法研究的新玩意,是專門針對短文集團衝鋒而研發的一種可以大麵積覆蓋的霰彈。
霰彈如同鐵掃帚般橫掃戰場,朝鮮騎兵人仰馬翻,衝鋒勢頭瞬間瓦解。
整個戰場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朝鮮軍隊的勇氣在絕對的技術和戰術代差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這是一次非常明顯的熱武器對冷兵器的對決,興國軍對朝鮮軍隊已經完全形成了降維打擊。雙方士卒沒有真正的正麵接觸,朝鮮軍隊就已經被打得直接潰敗,士卒紛紛四散而逃。
李敏鎬雖奮力彈壓,但敗局已定,隻得在親兵護衛下倉皇後撤,損失超過大半。
與此同時,元均率領朝鮮水師主力,包括板屋船、龜船等近百艘戰船,試圖進攻白翎島。
他們經過近階段的情報分析,得知白翎島和仁川等地都是被同一批人所占據。
所以他們想從海陸兩方麵雙管齊下,一舉擊潰這批占領者。
雙方艦隊在白翎島周邊,正麵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