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校長辦公室的門被敲響。
鐘振國推開門,側身讓開。
李建業走了進來。
僅僅一夜未見,他像是被抽走了精氣神,原本梳理得一絲不苟的頭發出現了幾縷花白,背也佝僂了下去,整個人仿佛老了十歲。
他身後跟著的陳總師,也是一臉的灰敗。
王謙坐在辦公桌後,沒有起身,隻是抬了抬下巴,示意他們坐。
李建業沒有坐,他徑直走到辦公桌前,雙手將一份蓋著集團鮮紅印章的正式回複函,放在了王謙麵前。他的動作緩慢而僵硬,像一台老舊的機器。
“王校長。”李建業開口,聲音沙啞得如同砂紙摩擦,“我們……同意您的全部條件。”
說完這句話,他全身的力氣仿佛都被抽空,踉蹌著後退一步,被身後的陳總師一把扶住。
王謙拿起那份回複函,看都沒看,隨手扔在了一邊。
他靠在椅背上,十指交叉放在身前,平靜地看著李建業:“我希望,你們的歉意能和你們的技術一樣,做到實事求是,而不是敷衍了事。”
李建業的嘴唇翕動了幾下,最終隻是頹然地點了點頭:“明白。”
“送客。”王謙對門口的鐘振國說。
一周後。
最新一期的《國家航空周刊》發行。
整個華國的重工業、國防工業體係,所有從業者的辦公桌上,都擺上了這本堪稱行業風向標的刊物。
然後,所有人都被鎮住了。
沒有行業新聞,沒有領導講話,沒有最新的項目進展。
頭版頭條,一整個版麵,隻有一個觸目驚心的巨大標題——
《一份遲到二十年的歉意——為‘龍鱗焊接法’傳人林振華先生正名!》
標題下方,是林振華二十年前的一張黑白工作照。照片裡的男人,穿著工裝,手持焊槍,目光專注而明亮。
文章用最直白、最不容辯駁的語言,回顧了二十年前那場失敗的國家重點項目。公開承認了當年在材料采購、驗收環節出現了“致命的疏忽”,承認了管理層為了推卸責任,“錯誤地將失敗歸咎於焊接環節”,導致首席焊工林振華蒙受不白之冤,被排擠出核心團隊,最終抱憾離場。
文章的最後,以神州航空發動機集團的官方名義,以及總工程師李建業的個人名義,向林振華先生,致以最沉痛、最深刻的歉意。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這不是浪,這是一場超級海嘯!
無數白發蒼蒼的老專家、老領導,看到報紙的瞬間,直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老天!他們……他們竟然真的承認了!”
“我就說!老林的‘龍鱗焊接法’怎麼可能出問題!那是國寶級的絕活!”
“快,快給我接海城!我要找老林!!”
一時間,海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對外電話,幾乎被打爆了。
那些塵封在曆史中的名字,一個個重新出現,他們隻想和那個被遺忘了二十年的老夥計,說上一句話。
與此同時。
一號車間,巨大的機械臂安靜地矗立著,地麵光潔如鏡。
林振華正佝僂著背,戴著老花鏡,手把手地教一個學生在圖紙上畫線。他的手很穩,布滿了老繭和油汙,每一筆都精確得如同機器。
“院長,您的報紙。”
一名學生小跑著過來,將一份還帶著油墨香的《國家航空周刊》遞了過去。
“放那兒吧,沒看我忙著呢。”林振華頭也沒抬,專注於學生的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