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教育部辦公大樓。
“啪!”
名貴的瓷杯被狠狠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劉鐵軍胸口劇烈起伏,臉色鐵青地看著辦公桌上那部紅色的電話機。
忙音。
那個叫王謙的,竟然敢掛他的電話!
“反了!簡直是反了!”
劉鐵軍氣得渾身發抖。
他當了這麼多年司長,哪個學校的校長見了他不是點頭哈腰,恭恭敬敬?
一個民辦技校的校長,竟敢指著他的鼻子罵!
“來人!”
秘書連滾帶爬地衝了進來。
“司長……”
劉鐵軍指著門口,聲音因為憤怒而扭曲。
“給我聯係所有主流媒體!還有那幾個跟我們關係好的教育專家!”
“他不是有錢嗎?我動不了他的錢,我就動他的名聲!”
“我要讓全社會都知道,他那種用銅臭味堆砌起來的學校,根本就不是在搞教育!”
“那是在養豬!”
……
第二天。
網絡上的風向,悄然發生了變化。
無數打著“資深教育專家”、“兩院院士顧問”頭銜的大v,開始在各大平台發表文章。
《警惕!資本正在腐蝕我們教育的根基!》
《真正的科研,誕生於艱苦與執著,而非溫床與金錢》
《海科大模式,一場注定失敗的教育豪賭》
文章裡,專家們痛心疾首。
他們引經據典,從牛頓到愛因斯坦,論證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才取得突破。
他們暗示,海科大用錢收買學生的做法,隻會磨滅年輕人的奮鬥精神,培養出一群眼高手低的廢物。
傳統名校的官媒也紛紛下場。
清華大學官網刊文:“兩彈一星的功勳,不是靠八千塊月薪換來的。”
燕京大學官媒發聲:“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方為大學問家。”
一時間,昨天還被全網嘲諷的傳統教育界,仿佛又一次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
海科大校長辦公室。
鐘振國拿著平板電腦,氣得手都在抖。
“校長,您看看!這群人太不要臉了!”
“自己剝削學生,把科研經費當自己的小金庫,現在反倒有臉出來談‘艱苦奮鬥’了?”
王謙坐在老板椅上,看著窗外,神色平靜。
他沒有去看鐘振國遞過來的平板。
“老鐘,急什麼。”
“讓他們叫。”
“叫得越大聲,待會兒臉被打得就越響。”
鐘振國一愣。
就在這時,他的手機響了。
是技術部主管打來的。
“鐘副校,不好了!您快看微博熱搜!”
鐘振國心裡“咯噔”一下,趕緊點開微博。
一條新的詞條,以火箭般的速度衝上了熱搜第一。
985研究生血淚控訴:五千塊經費,我等了半年
鐘振國點了進去。
那是一篇長文。
發帖人是某頂尖985高校材料學的在讀研究生。
他用最樸實的文字,記錄了自己這半年來的遭遇。
他發現了一種新型催化劑的合成路徑,如果成功,能將某項工業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
他興奮地寫好項目申請書,向自己的導師申請五千塊的實驗耗材經費。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
第一次問,導師說:“你這個想法太稚嫩,還需要打磨。”
第二次問,導師說:“學校經費緊張,審批流程很慢,再等等。”
第三次問,導師直接把他罵了一頓:“一天到晚就想著搞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你的畢業論文寫完了嗎?”
半年過去了。
五千塊的經費,杳無音信。
直到昨天,他在實驗室的公告欄上,看到了一個新的校級重點項目立項公示。
項目名稱,正是他那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項目負責人,是他的導師。
項目組成員裡,有他導師手下的博士生,博士後的師兄,卻沒有他。
帖子的最後,那位研究生隻留下了一句話。
“我沒哭,隻是覺得,這半年的饅頭,有點鹹。”
帖子下麵,評論已經炸了。
“草!不能說一模一樣,隻能說感同身受!我導也是這麼對我的!”
“五千塊啊!我特麼發一篇sci,獎金都不止五千!這都卡?”
“這下我終於明白專家們說的‘艱苦奮鬥’是什麼意思了,就是讓牛使勁乾活,但不給牛吃草!”
鐘振國看完,氣得眼眶都紅了。
“畜生!這幫人簡直是畜生!”
他抬頭看向王謙。
王謙不知何時已經站了起來,從他手裡拿過了平板。
王謙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他隻是靜靜地看著那篇帖子,一行一行,看得無比仔細。
看完後,他把平板還給鐘振國。
“老鐘。”
“在!”
“通知技術部,我要開直播。”
鐘振國眼睛一亮:“直播什麼?”
王謙走到辦公桌前,拿起內線電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的聲音很輕,卻帶著一股壓不住的火。
“就叫‘海科大科研經費,現場批’。”
……
半小時後。
海科大官網,以及各大主流直播平台,同時出現了一個新的直播間。
標題簡單粗暴。
【海科大科研經費申請,現場直播批複】
消息一出,全網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