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算有學之士!”九皇子也是率真啊!
“確實,我隻是小孩。好吧!我給你看看。”我湊近看了題目。
論皇嗣立身行事與宗社安定之要
古之帝王,必重皇嗣教養成德,以固國本、安宗社。今皇子將行冠禮,既為成人之始,亦當明自身之責。試論述:身為皇嗣,當以何道修己如治學、修身、待人之道),又當以何心處世如麵對輿情、參與政務、維係親族之法),方能上承君父之望、下孚宗室之信,進而為社稷長治久安奠定根基?可結合經史典故或本朝故事為證,言其要略。
“好,我去書房給你寫來,等著。”我拿著卷軸進書房了。
隱隱約約聽到七皇子的聲音:“你經常這樣,遲早讓父皇發現的。有些事情還是要自己親力親為的。”
我這槍手都當順手了!
小意思!不在話下。
不就是個策論嗎!
我這幾年發現自己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呀!
但是,唯一一點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肯定不是單純的“小豆芽”!
不想這些,寫完成策論吧!
論皇嗣立身行事與宗社安定之要
臣聞“皇嗣者,國之根本,宗社之寄也”。今臣將行冠禮,承君父之命論立身行事與宗社安定之要,謹以經史為鑒、本朝為範,陳其淺見。
夫皇嗣修己,當以“三端”為基。
其一在治學務“實”,非徒記誦章句,當求經世之用。昔漢昭帝研《尚書》辨霍光之忠,唐太宗習《貞觀政要》明治國之要;本朝先帝亦命皇子習《資治通鑒》,蓋因史中藏治亂之理。臣當以“日知其所亡”為誌,於《禮》明尊卑之序,於《易》悟應變之智,庶幾不負君父延儒講學之教。
其二在修身務“正”,當戒驕奢、守恭謹。昔商紂以象牙為箸而失天下,漢文帝以弋綈之衣而安社稷;本朝太祖皇帝戒宗室“勿恃貴而驕”,此皆修身之鏡。臣當日常省察,不以皇子之尊輕慢臣下,不以錦衣玉食忘黎元之苦,守“慎獨”之戒,養浩然之氣。
其三在待人務“誠”,待君父當儘孝,待兄弟當儘悌,待臣僚當儘禮。昔舜以孝悌感天下,周公以仁厚睦宗室;本朝仁宗皇帝待諸弟恩禮有加,未嘗有隙。臣當以之為法,晨昏問安以承君父,與諸兄友恭以固宗室,接儒臣虛心請教以廣見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若論處世之心,亦有“三要”可循。
麵對輿情當持“明辨”之心,不隨流言動搖,不被偏聽蒙蔽。
昔周成王聞“周公將不利於孺子”之語,未輕信而察其真;本朝真宗時,有流言涉宗室,帝命有司詳查方止紛擾。
臣當學此智,遇外事先察其源,若關民生,當奏聞君父以察利弊;若涉宗室,當謹守本分不妄議,免生是非。參與政務當懷“輔翼”之心,非爭權而助君父補闕。
昔漢武帝時,戾太子因擅權而禍及自身;本朝英宗為皇子時,每與大臣論事,必言“當稟父皇聖裁”。
臣今雖未預政,他日若承君命議事,當以“拾遺補闕”為任,不炫己能,不越本分,凡有建言必察民情、合國法,助君父成仁政。維係親族當秉“和睦”之心,杜猜忌之隙,固宗室之脈。
昔漢景帝時,七國因隙而反;本朝太祖以“杯酒釋兵權”安功臣,亦以“宗學”聚宗室,使親族相睦。
臣當謹守宗規,與諸宗室共習禮義,遇親族有困則量力相助,不恃寵而疏遠,不以位而驕慢,使宗室為社稷之“磐石”,而非禍亂之端。
臣竊以為,皇嗣立身,在修己以成德;皇嗣處世,在存心以安國。修己則上能承君父之望,處世則下能孚宗室之信。
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以德行固周基;本朝太祖、太宗以仁孝傳家,方有今日太平。
臣雖不才,願以斯言為戒,行冠禮後更勉力修持,庶幾為社稷長治久安效綿薄之力。
臣謹對。
寫完了,是不是寫太多了?
不管,讓九皇子自己刪除吧!
喜歡我的ai我來養請大家收藏:()我的ai我來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