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州鼎:九州同脈,定界立心,祭天重器,鎮運安民,龍氣護身。】
鼎聲回蕩在山穀,宛若龍吟,無形中一條氣運金龍,隨著鼎成沉入太行地脈,永鎮並州地界。
一時間,大漢極其周圍,不少能人異士都仿佛是心有所感,麵色驚疑的看向並州方向,感慨連連:
“嗯?並州不過化外之地,竟也誕生出了龍脈?”
“龍脈出世,自此之後,並州將不再是化外之地,寸土必爭啊!”
“龍脈誕生之處會有龍氣擴散,若是誰能擔任並州牧,便可有氣運加身,萬法不侵,邪祟不入啊,中丘侯當真是好運道。”
天柱山。
“可惡!這些千年世家還真是廢物,竟然任由其做大。
此人不除,日後定成大患,看來貧道也隻好前往江東布局,防止此人日後對貧道不利。”
左慈麵色難看,隨即便開始收拾行囊準備離開太行山,暫避鋒芒,前往江東定居。
劉晁成為一州之牧,乃牧民之官,掌一州之政,總攬軍民政事,集一州的行政、軍事、監察權力於一身,擁有開府之權,相當於地方的封疆大吏。
在東漢末年,州牧權力達到頂峰,可自主掌控轄區內的軍隊、賦稅與官吏任免。
哪怕是並州境內的千年世家,也不敢在明麵上和他作對。
當然,這也是因為劉晁手中擁有著真理的原因,不然以世家的底蘊,哪怕是州牧也要依靠世家才能治理好地方。
劉晁一步一步走來,底蘊雄厚,顯然不用去顧及當地世家的感受,說一不二。
左慈自然不敢在太行山多待。
不過劉晁想要治理好一州之地,也並不是一件易事,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他去處理。
……
自此,劉晁占據並州之地,開始安心發展民生。
並州失去匈奴侵擾,又有並州鼎鎮壓氣運,再加上劉晁的治理,百姓無不對其稱讚有加。
期間,求賢館也不斷有人來投,劉晁也趁機收攏了不少人才。
有的擅長醫術,有的擅長廚藝,有的擅長農業,有的擅長天工,不一而足。
兩年後。
劉晁安心發展民生,並州百姓安居樂業,大漢各地卻是不斷發生各種災難,唯獨並州例外,不少流民紛紛前往並州落戶。
因為求賢館,他的英魂值也在這兩年期間而持續增加,雖然並未遇到曆史上那些頂級人才,但也有不少紫色詞條的人才,使得他的英魂值再次達到了5000點英魂值。
他並沒有急於提升自己,而是在韜光養晦,等待一個時機。
在這天下,他也並非一家獨大。
這兩年期間,他並沒有因為成為並州牧就急於擴充兵力,反而裁減了不少兵力,實力增長有限。
原因無他,供應不起。
並州貧瘠,畢竟不比其他大洲,哪怕是近兩年來,快速發展,耕地麵積也是遠遠比不上冀州司隸。
不過好在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土豆種植得以普及整個並州,並州農業也在旱地曲轅犁的作用下有了很大進步。
他也終於擁有了再次擴兵的底氣。
中平五年,劉晁擴軍三萬,分散進入並州各地軍中,護境安民。
算上各地守軍,整個並州已然擁有近十萬大軍,除了雁門郡需要一萬五千大軍常年留守,防止鮮卑烏桓南下劫掠之外,他的可用之兵,已然達到了五萬之巨。
這些兵力雖無擴張之力,但卻是自保有餘,足以保證他在未來成為一方諸侯,成就霸業之基。
這兩年,他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也沒少出兵攻打鮮卑和烏桓,直接無視了漢朝的柔和政策,三者之間也是打出了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