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劉晁的記憶從而推測,何進不出意外,馬上就要出現意外,被宦官所殺。
洛陽城也會因此大亂,董卓進京後定然會接手洛陽城防,
不過為了名聲,定然不會大動乾戈。
他隻要提前鎮守北城門,董卓即便勢大也定然不敢太過分,至少也要給他留三分薄麵。
畢竟他的並州鐵騎也不是吃素的。
如今他在洛陽城中的資產,雖然都已拋售乾淨,並陸陸續續送回並州,但城中還有他想要守護之人。
便宜嶽父蔡邕自不必多說,老師盧植也必須要救,除此之外,還有何太後以及劉辯的事情,需要他親自處理。
故而他哪怕明知道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是不能直接離開洛陽。
更不會去阻止曆史的發展,正如他在潁川書院所言,當今大漢早已爛在了根上,唯有破而後立,才能得到一線生機。
至於大將軍何進的命運,他也是愛莫能助,隻能說聲抱歉了。
而且他和大將軍何進的關係,更多的還是靠著何後幫襯,二人之間是利益互惠的關係,並沒有多少感情。
這兩年他和大將軍府合作,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他的崛起,也使何進的聲勢更上一層樓。
可謂是互利互惠。
這也是為什麼劉晁能從何進手中,輕易要來一個鎮守北城門的機會。
因為何進離不開他,他卻是能輕易脫離何進,所以何進才會如此縱容他。
當然,劉晁其實也給了何進一個合理的借口。
那就是群雄進京,有他驃騎將軍鎮守洛陽北城門,多少也能起到威懾群雄的作用。
董卓軍前來京師的路上,李儒不由向董卓獻計道:
“嶽父大人今雖奉詔前往洛陽,但中間卻是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大將軍,名正言順?
如此一來,大事可圖。”
“如此甚好,吾這就上書大將軍,痛斥宦官,入京討賊。”
董卓雖然私下得到袁家扶持,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但聽到李儒之言頓時便再次上書大將軍何進。
奏表言語之中,儘是討好,投效之意。
大丈夫不拘小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若是他能因此得世家和大將軍支持,又何愁大業不興?
這點屈辱,對於董卓這種心懷天下的人物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何進得到董卓奏表後,高興不已,不由將其出示給大臣觀看。
侍禦史鄭泰見狀,不由上諫道:“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嗜人矣。”
“汝如此多疑,不足以謀大事,況且如今有驃騎將軍親自率兵鎮守北城門,誰敢生出異心?”
盧植聞言則不由苦笑道:“德然雖有威名在身,但此番入京所帶兵力卻是甚少,麾下猛將也皆在鎮守邊疆。
值素知董卓為人,麵善心狠,一旦進入洛陽,恐必生禍患,還請大將軍三思。”
何進自然不喜,不聽,鄭泰,盧植二人失望之下不由棄官而去,不少有遠見的大臣也都跟著辭官。
何進見狀雖然不喜,但還是命人迎董卓於澠池,董卓聽令按兵不動,準備靜待天時。
張讓等人得到董卓帶兵入京,頓時大驚失色,不由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
“何進此舉是為除我等,吾等若不先下手,恐滅族矣。”
於是十常侍命刀斧手五十人,於長樂宮嘉德殿內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