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暗中除去弘農王劉辯,又能不被其麾下秦瓊冉閔,甚至之後的召喚武將敵視的平衡點。
劉晁雖然不是曹操,但也不是劉備。
為人做事雖然是以仁義為主,但卻又兼具霸道,該出手時絕不會手軟。
成王敗寇,自古便是真理。
若非擔心董卓會拿弘農王做文章,將他置於風口浪尖,使得周圍諸侯圍剿於他,在弘農王踏上並州土地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然遭遇不測。
當然,也有可能是養寇自重。
劉晁之所以將弘農王劉辯帶回並州,便是為了壯大自身,限製其發展,甚至是將其詞條係統)煉化。
可不是為了給自己找個祖宗供著。
奈何如今並非好的時機,貿然對弘農王動手,隻會給董卓圍剿他的借口,使並州在大義上處於絕對的弱勢。
大將軍何進前番之所以被宦官除去,便是因其驕傲自大,肆無忌憚的對董太後動手,失去了大義,這才給了宦官借口,導致如今局麵。
在這個時代,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講究名正言順,占據大義。
占據大義,便等於贏了一半。
失去大義,便等於輸了一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古今不變之真理。
弘農王也並非不能殺,隻不過在殺之前要使自己占據大義才行。
如今董卓封弘農王為晉王,弘農王欣然接受,便等於是遞給了劉晁一把刀。
但弘農王畢竟曾在少帝,殺他,劉晁雖有借口和理由,但卻無大義。
董卓也肯定會以此為借口,對他發難。
不過劉晁也不著急,事不過三,長此以往,日積月累之下,他總有占據大義之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此之前,無非是多耗費些精力,去限製弘農王發展。
期間他還能挖牆腳,何樂而不為。
很快,劉晁便根據徐庶之謀,說服了盧植蔡邕,以及何太後,使得三人出麵,一口咬定封王策乃董卓僭越之舉,非少帝之意。
劉辯雖然依舊以晉王自居,但卻也失了大義,就連秦瓊冉閔,也因此對劉辯心生意見。
不過劉辯畢竟不是凡人,憑借著先天好感為基礎,蠱惑秦瓊二人,言說其不得不以晉王自居的原因,這才得到了二人諒解。
其實劉辯也確實有不得不接受晉王的道理。
陳留王登基,得到朝臣支持,他即便不承認,也改變不了成為廢帝的事實。
如今自己又落到劉晁手裡,可謂是寄人籬下。
但接受了晉王之封,卻是可以讓他在表麵上,擁有在並州有招兵買馬,重新起勢的名義。
故而哪怕明知自己這番鳩占鵲巢的行為不占據大義,他還是要如此去做。
如此總好過寄人籬下。
唯有將小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資格談論大義。
不過,他還是小瞧了劉晁對並州的掌控。
劉晁雖然沒有阻止他招兵買馬,但前來投靠他之人,卻是寥寥無幾。
除了劉晁不承認他的晉王之稱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沒有任何底蘊,沒有錢糧。
畢竟劉晁隻是給他在晉王城內提供了一處府邸以及一些下人。
不承認他的稱號,就代表不會給他提供任何幫助。
洛陽城。
董卓得到消息後不由暗自皺眉,再次叫來李儒商議對策。
“嶽父大人莫慌,儒這裡還有一計乃借刀殺人之策,定能使並州陷入內亂,自顧不暇。”
李儒聞言,不由再次給董卓出謀劃策。
“哦?還有何計?”
喜歡三國:好感度變強?先讓二爺心動請大家收藏:()三國:好感度變強?先讓二爺心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