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董卓近似通知一樣的話語,朝中大臣自然不服,紛紛找到合適的理由抗議。
司徒楊彪道:“當年王莽篡逆,焚燒長安,百姓流失,如今儘是荒地。吾等豈有棄宮室而就荒地之理?”
“楊司徒之言在理,長安殘破,今無故棄皇陵,必驚百姓,恐為混亂天下之計。”
太尉黃婉見狀,也不由跟著附和道。
“長安有崤山和函穀關之險,可保社稷之安,接近隴右涼州所在,可獲木石瓦礫之援,修建宮室不過月餘,汝等勿要多言。”
董卓聞言眉頭微皺,不由解釋道。
如今朝廷三公皆為他從各地強行征召的名士,尤其是司徒楊彪,更是出身於漢末最為頂級的大家族弘農楊氏。
若是旁人,他連解釋都嫌多餘。
司空荀爽見董卓之意已絕,不由無奈勸說道:“丞相若要遷都,百姓恐怕會陷入暴動之中。”
“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三人再行阻止,董卓當即罷免了三人的三公之位,貶為庶民。
董卓處理完一應事物,疲憊回府,路上卻又遇到大臣攔路,以死相諫。乃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
“爾等何故攔路?”
“聽說丞相欲遷都長安,故而前來以死勸諫,希望丞相能夠收回成命。”
二人自持名聲,覺得董卓不會因此妄殺大臣,但卻是小覷了董卓的殘暴程度,在他看來,朝中任何敢於阻攔他政策的人,皆可殺之。
而他遷都也正需要有人命來立威。
三公名望太重,不合適立威,如今二人倒是瞌睡來了送枕頭。
“哼,汝等二人當初力保袁紹,袁紹今反,爾等定為其黨羽,來人,推出都門斬首示眾。”
可憐二人一心為國,卻因此喪命。
或許他們明知必死,又或許是為了死後能夠名垂青史,但不論是哪種原因,能在此時刻站出來,阻止董卓遷都,都足以證明漢武築魂,並非虛言。
漢室傾頹,百姓困苦,天下大亂,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書寫這個時代的魅力和傳奇。
與此同時,虎牢關。
“如今也是時候開始布局了,文台,能不能活命就看你自己了。”
劉晁得到董卓秘密回京的消息後,不由派人前往汜水關下的孫堅營地送了一封信。
虎牢關距離洛陽五十多裡,汜水關距離洛陽一百多裡,乃是進攻洛陽的兩個不同方向。
不過相比之下,虎牢關更加易守難攻。
反而是汜水關較為容易攻破。
隨著董卓遷都,軍隊也會分批撤離,用不了多久,兩地關卡便會人去樓空,但最先攻破的卻一定是汜水關。
汜水關壓力很大。
在演義曆史上,留守汜水關的董卓部將趙岑見董卓棄洛陽而走,隻留自己,便主動獻了汜水關。
孫堅也是憑此率先進入汜水關,首個踏足洛陽。
不過那時的洛陽已然成了一片廢墟。
而劉晁要做的便是提醒孫堅,讓他立即向趙岑施壓叫戰,使其進入洛陽的時間再快一些。
不僅是為了維持曆史軌跡,讓他獲得傳國玉璽,還要讓他挽救一下這座傳承數百年的皇城。
至於他,虎牢關前鬥呂布,名聲已然獲得。
接下來隻需要看住曹操,在曹操不顧後果追擊董卓,陷入危難之時伸出援手,博取好感便可全身而退。
畢竟他可不想成為曹操口中的豎子。